[发明专利]叶片防冰装置及具有该叶片防冰装置的叶片防冰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17985.7 | 申请日: | 201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8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谭旭刚;王宇星;邵春雷;黎大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2C7/047 | 分类号: | F02C7/047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叶片 装置 具有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叶片防冰装置及具有该叶片防冰装置的叶片防冰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相关技术中,应用于飞机发动机进口部件的典型防冰系统包括电热防冰、憎冰涂层、热气防冰等。电防冰系统通常将电阻加热元件埋设于需防冰的部件中,从而对需防冰的部件进行加温。憎冰涂层涂在叶片表面,用于减少冰粘结。热气防冰系统从压气机主通道中引入相对高温和高压的气流,用于加热需防冰的部件。
但现有相关技术的防冰系统存在各自的缺点:电防冰系统结构较复杂,装配不方便,维修性差,并且需要飞机发电机额外提供能量;憎冰涂层在静态条件下可有效减少冰粘结,但在发动机进口部件表面受气流冲刷的条件下,憎冰涂层退化导致进口部件使用寿命短,维修费用增加,不适合作为单一的防冰系统使用;热气防冰系统对于细微之处例如非常薄的叶片的前缘,不易获得满意的加热效果。
从以上现有技术可知:目前的防冰系统存在结构复杂、装配不方便、运行及维修成本高、防冰效果不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的叶片防冰系统存在结构复杂、装配不方便、运行及维修成本高、防冰效果不佳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片防冰装置及具有该叶片防冰装置的叶片防冰系统,以实现叶片防冰系统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经济性好、维修成本低,及满意的防冰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叶片防冰装置,该装置包括叶身、盖板以及进气管,其中,盖板固定覆盖于叶身,且盖板与叶身之间形成腔体,叶身设置有与腔体贯通的排气口;叶身的腔体通过连接件贯通连接于进气管。
进一步地,叶身的第一侧面设置有通气口;连接件固定连接于第一侧面;连接件设置有通孔;通孔与通气口贯通。
进一步地,进气管为圆筒状,且进气管的侧壁上开设有贯通的进气口;连接件的一端与进气管的第一端连接;进气管的第二端固定设置有安装柄。
进一步地,叶身设有多个凸条;凸条的一端延伸至与第一侧面相邻的第二侧面的端面;相邻两个凸条之间形成多条气流通道;多条气流通道的出口位于第二侧面的端面,出口作为排气口。
进一步地,叶身的边缘部位及凸条设置有与盖板相配合的台阶;盖板固定焊接于边缘部位及凸条。
进一步地,叶身及盖板由铜合金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叶片防冰系统,叶片防冰系统包括上述的叶片防冰装置,叶片防冰系统还包括固定件,叶片防冰装置可操作地安装于固定件。
进一步地,固定件包括L型安装环及导叶机匣,L型安装环固定安装于导叶机匣,导叶机匣及L型安装环分别设置有同轴贯穿的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叶片防冰装置的安装柄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安装柄的自由端设置有螺母,叶片防冰装置的连接件套置于第一安装孔内。
进一步地,叶片防冰装置的安装柄可操作地由传动装置驱动旋转,安装柄进而带动叶片防冰装置转动。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本发明,可以达到叶片防冰系统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经济性好、维修成本低,及满意的防冰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叶片防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叶片防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叶片防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叶片防冰装置包括叶身1、盖板3以及进气管5。其中,盖板3固定覆盖于叶身1,且与叶身1形成腔体11,叶身设置有与腔体11贯通的排气口。叶身1通过连接件13贯通连接于进气管5。进气管5与腔体11贯通相连。
叶身1为边缘部位比中间部位高的板状结构。叶身1的第一侧面15设置有通气口151。该叶身1中部设有多个凸条17。凸条17的一端延伸至与第一侧面15相邻的第二侧面的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79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