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夏枯草高产优质栽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7153.5 | 申请日: | 201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8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郭巧生;陈宇航;于曼曼;刘丽;史红专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夏枯草 高产 优质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夏枯草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属于中药材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为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果穗入药,为我国常用中药材。夏枯草味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之功效;夏枯草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缓解咽喉疼痛、抑制发热及加速伤口愈合等方面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不断攀升,夏枯草野生资源遭受过度采挖,再加上环境破坏,其资源量急剧枯竭,已不能满足医药及相关产业需求;我国夏枯草人工种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但因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大田种植多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盲目性大,生产过程不规范,致使夏枯草药材产量及其质量极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夏枯草人工种植业的健康发展及用药安全。
本发明提供一种夏枯草高产优质的栽培方法,可提高夏枯草果穗产量,改善药材品质,对夏枯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规范化种植的示范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操作性强、增产显著、品质稳定的夏枯草人工栽培技术,可选择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区域内种植,夏枯草果穗亩产量可达100kg~120kg,迷迭香酸含量为0.40%~0.60%,高于《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的迷迭香酸质控标准(≤0.20%)。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夏枯草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
A.采种:将收集到的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inn)种子,去除杂质及瘪粒后置于常温阴凉处保存备用。
B.选地与整地:选择地势高爽、排水畅通、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靠近水源的平原地、缓坡地及丘陵地。播种前,先旋耕整地,沿山地等高线开畦,畦宽1.5~2m,将畦面碎土耙平,开好排水沟。
C.播种:于当年9月上中旬播种,应选择雨天前播种为宜,按行距20~25cm条播,每亩播种量1.0~2.0kg,每亩保苗1.0~1.2万株。播后覆上一层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畦面浇透水,覆盖一层稻草保湿保温,利于出苗,播种后20~25d后开始出苗。
D.种植密度:待齐苗后,疏去弱苗及小苗,大田种植密度保持株行距25cm×25cm。
E.施肥:夏枯草大田施肥应施足基肥;在播种前,有机复合肥150~200kg/667m2,过磷酸钙20~40kg/667m2,硫酸钾10~15kg/667m2;追肥采用化学肥料,追肥时期在次年3月上旬,即夏枯草拔节期前施入,施尿素10~15kg/667m2,过磷酸钙120~150kg/667m2,硫酸钾15~20kg/667m2。
F.采收期:至次年6月上中旬,夏枯草果穗成熟期(即果穗呈棕红色),采摘果穗。
本发明优点在于:该栽培技术适合在我国长江中下流及淮河流域广大地区种植,其特点为夏枯草生长旺盛,果穗产量高,品质优,栽培技术易掌握,可操作性强,可为医药卫生及食品加工行业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药材。
具体实施方式
试验例1播种期对夏枯草果穗产量及其药材品质的影响
一、种子收集:将收集到夏枯草种子,去除杂质及瘪粒后置于常温阴凉处保存备用。
二、试验设计:试验于2008年9月~2009年6月安徽省庐江县夏枯草规范化种植基地内进行,土壤为沙壤土,肥力中等;设3个播期处理:9月5日(A),10月5日(B),11月5日(C),随机区组排列,设9个小区,3重复,小区面积2m×5m=10m2。播种前,施入有机复合肥150kg/667m2做基肥,待出苗后按25cm×25cm株行距间苗,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生产保持一致。
三、产量测定:待2009年6月15日,夏枯草果穗成熟时,统一采收各小区夏枯草,自然晒干,称重,根据各小区产量折算果穗亩产量。
四、成分检测:迷迭香酸含量测定方法(参照文献:方罗,林能明,吴永江.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夏枯草药材中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5):616-619)。
表1播种期对夏枯草果穗产量及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
注:同一列数据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71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