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玉米秸杆生产功能生物有机肥并联产植物纤维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5722.2 | 申请日: | 2011-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6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陈上校;祝传斌;陈绍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自然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2;C05F17/00;D21B1/36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杨琪 |
地址: | 252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玉米 秸杆 生产 功能 生物 有机肥 联产 植物纤维 工艺 | ||
1.一种利用玉米秸杆生产功能生物有机肥并联产植物纤维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玉米秸秆叶皮脱离:将玉米秸秆的杆与叶皮脱离,然后将叶皮粉碎,备用;
(2)切断:将上述除掉叶皮的玉米秸秆切断;
(3)膨化解离:将上述切断的玉米秸秆进行膨化解离,得膨化后物料;
(4)筛选分离:将上述膨化后物料进行筛选,分出主料部分和粗纤维部分,主料部分与步骤(1)中粉碎得到的叶片混合,得到主料;
(5)混合配料:将上述筛分得到的主料与辅料按照比例配好后,送进发酵槽,主料与辅料的比例以主料辅料混配后的碳氮比达到(20~25)∶1为准;
(6)发酵:将复配菌剂接入上述混配好的物料中,进行发酵,发酵温度为25~50℃,pH值为7~10,在发酵槽内进行微好氧发酵,时间不少于14天,得发酵产物;其中,复配菌剂是由以下三种菌粉组成的:枯草芽孢杆菌50~70%,巨大芽孢杆菌20~40%,地衣芽孢杆菌5~15%,物料与复配菌剂的质量比为100∶1;
(7)添加功能因子:向上述发酵产物中补充腐植酸、抗生肽和枯草芽孢杆菌,混匀,即得到功能生物有机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玉米秸杆生产功能生物有机肥并联产植物纤维的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8)将步骤(4)中筛分得到的粗纤维部分,直接置入复合生物酶进行生物降解,在池中或生物降解罐中,物料含水量保持在50~60%,PH值9~11,常压,温度30~65℃,降解时间18~30小时;
(9)高浓磨解:粗纤维部分经过上述生物降解后,进行高浓磨解;
(10)洗筛过滤:将上述磨解后的物料加入水,进行过滤分选,则植物纤维被筛选出来,其它被降解的成分含在过滤水液中,然后将过滤水液进行细滤,则细小的纤维成分被滤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玉米秸杆生产功能生物有机肥并联产植物纤维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膨化温度为160~270℃,膨化压力为15~20kg/cm2,膨化时间为15~20秒。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玉米秸杆生产功能生物有机肥并联产植物纤维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的辅料为养殖粪便、食用菌剩余料、酒糟或中药渣。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玉米秸杆生产功能生物有机肥并联产植物纤维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发酵完成后,进行第二次发酵:配入厌氧菌种,进行产生腐植酸的生物发酵,发酵时间不少于7天。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玉米秸杆生产功能生物有机肥并联产植物纤维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向发酵产物中补充5~10%的腐植酸纳、0.01%的Leupeptin亮抑酶肽和0.5%的纳豆芽孢杆菌,按发酵产物的质量百分比计。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玉米秸杆生产功能生物有机肥并联产植物纤维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混匀后,经细筛,得到粉状产品,然后将粉状产品直接包装,或进行造粒。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玉米秸杆生产功能生物有机肥并联产植物纤维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中,生物复合酶为以下成分组成的复合制剂:木聚糖酶20~30%,过氧化物酶30~50%,纤维素酶5~15%,果胶酶10~20%、单宁酶1~3%;生物复合酶按1%比例加入粗纤维部分中,各组分按重量份计。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玉米秸杆生产功能生物有机肥并联产植物纤维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9)中,磨解浓度为20~30%,磨盘直径选择∮380~600mm,盘间隙选择0.5~1mm。
10.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制备得到的功能生物有机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自然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大自然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572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苯乙烯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钛白盐处理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