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学沉淀原油超声脱钙沉降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15020.4 | 申请日: | 2011-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5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刘江华;熊春株;顾峰;海日古力;帕提古丽;聂春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31/00 | 分类号: | C10G31/00;C10G3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学 沉淀 原油 超声 沉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原油预处理脱金属钙设备,具体地说涉及原油预处理脱金属钙的超声波设备。
背景技术
原油中的金属钙一部分以水溶性盐、微溶性盐如氯化钙、硫酸钙等无机钙盐形式存在,另一部分则以石油酸钙等有机钙盐形式存在。对于可溶性的盐及亲水性无机钙盐颗粒,炼厂通常在电脱盐过程中采用简单水洗方式脱除,但对于存在于油相中的石油酸钙,该法则几乎没有脱除效果,这一部分钙盐的存在对后序的原油加工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化学沉淀脱钙法是原油脱钙方法中的一类,这类方法采用水溶性硫酸盐、磷酸盐、磷酸氢二盐及碳酸盐等,与原油中的石油酸钙作用生成微溶或不溶于水的硫酸钙、磷酸钙、磷酸氢钙及碳酸钙等的沉淀物,沉淀物进入水相,达到脱除原油中钙的目的,此类方法对使用环境和设备较为友好。应用此类脱钙方法,钙沉淀物从油相中转移进入水相是实现脱钙作用的重要环节,关系到脱钙效率的高低,是实现其工业运行的关键,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采用固体湿润剂,湿润固体沉淀物表面,使沉淀物表面亲水,促使其进入水相。然而,固体湿润剂是一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其与沉淀物及原油的配伍作用,需要进行大量试验筛选,再由于原油成份的复杂多变,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比较困难。
超声波一般是指频率范围在20kHz~10MHz的声波,其在化工领域的应用主要来源于超声空化,当超声空化发生在多相介质时,在相界面会产生很大的瞬时压力,可以使浮悬在液体中的固液表面受到急剧破坏而不稳定,促使固液相分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化学沉淀法脱钙的超声设备,即化学沉淀原油超声脱钙沉降器,该设备利用超声波作用于化学沉淀原油脱钙后物料的混合物,促进混合物中油、剂、渣分离,提高原油脱钙效率。
化学沉淀原油超声脱钙沉降器,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由超声电源,超声换能器,传振杆,固定及密封法兰,油相出口,超声变幅杆,处理内腔体,水相出口,混合料进口,外筒体及保温套组成。
外筒体由圆筒形筒体与圆锥形筒体连接构成,上部为圆筒形,下部为圆锥形,外筒体外覆盖保温套,对外筒体内物料保温。
混合料进口位于圆筒形筒体下部,是化学沉淀脱钙后油剂混合物的进入口。
油相出口位于圆筒形筒体上部,是化学沉淀脱钙后油剂混合物经沉降及超声破乳作用后分离得到的油相出料口。
水相出口位于筒体最低处,即圆锥形筒体正中央,是化学沉淀脱钙后油剂混合物经沉降及超声破乳作用后分离得到的含钙沉渣的水相出口。
超声变幅杆处于圆筒形筒体中央,其竖直长度介于混合料进口与油相出口之间,变幅杆向周围辐射超声振动能量,超声辐射作用区域大,效率高。
处理内腔体是超声变幅杆与圆筒形筒体内壁之间构成的超声作用空间。
超声电源的输入电为常用220V或380V交流电源。超声换能器的作用是将电能转换成超声振动能量,在工作状态下,冷却水移走换能器产生的热量,超声电源内含高频振动信号源,匹配系统及控制系统等,超声换能器通过传振杆将超声能量传递至超声变幅杆。
化学沉淀法脱钙的超声设备工艺过程是:脱钙剂与原油混合后由混合料进口进入沉降器,根据物料性质、加工量及加工要求,调节超声波发生器输出功率,选择连续或脉冲工作方式。在脉冲工作方式下,对超声波周期及脉宽进行调节,进行化学沉淀脱钙效果的优化。经超声沉降作用,沉降器上部得到油相,下部得到含钙沉渣的水相,分别从油相和水相出口流出。
本发明中,脱钙剂是已知的化学沉淀脱钙药剂的水溶液,脱钙剂与原油混合后由混合料进口进入化学沉淀原油超声脱钙沉降器,油剂混合物温度和剂油作用比根据原油性质和工艺加工要求调整,一般原油粘度越大,油剂混合物温度越高;要求脱钙率越高,剂油作用比越大。油剂混合物在沉降器内的停留时间视油相与水相的分离效果而定,以达到工艺要求的油相含水及脱钙效果为目的,停留时间能够通过设计制造固定的处理内腔体容积和调节混合物流量控制。处理内腔体容积由圆筒形筒体和超声辐射体的大小尺寸决定,事先设计加工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50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