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香菇栽培料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14764.4 | 申请日: | 201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4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刘秀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秀兰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F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700 甘肃省会***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香菇 栽培 料及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属于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香菇栽培料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香菇又名香蕈,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香菇属。子实体较小至稍大,菌盖扁平球形至稍平展,表面浅褐色、深褐色至深肉桂色,菌肉白色,稍厚,细密,菌褶白色。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北部分布到甘肃、陕西、西藏南部。香菇是著名的食药兼用菌,其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7种为人体所必需。所含麦角甾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有增强人体抗疾病和预防感冒的功效;香菇多糖有抗肿瘤作用;腺嘌呤和胆碱可预防肝硬化和血管硬化;酪氨酸氧化酶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双链核糖核酸可诱导干扰素产生,有抗病毒作用。民间将香菇用于解毒,益胃气和治风破血。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生产的迅速发展,食用菌生产仍然存在着生产设施简陋,工艺落后,规模小,产量低,效益差且产品质量低的问题,是一种低产、低效、资源浪费的生产方式,与当今市场的要求及经济发展极不相符。用农村玉米芯栽培香菇,是将脱去玉米粒后的玉米芯轴棒粉碎成脒屑状,添加一定量的辅料配制成培养基,用其替代木屑培养香菇,不仅香菇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是农村节能环保、农民增收的好项目;也是提高食用菌品质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香菇栽培料及其制作方法,该栽培料将脱去玉米粒后的玉米芯轴棒粉碎,添加一定量的辅料配制成香菇专用在配料,从而提高香菇产量及香菇品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香菇栽培料及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香菇栽培料包括粉碎的玉米芯轴棒、珍珠岩、麦麸、石膏粉、红糖、磷酸二氢钾和水,以及其组成重量比为:玉米芯屑60%~80%、珍珠岩4%~18%、麦麸16%~18%、石膏粉0.5%~1.0%、红糖0.6%~1.2%、磷酸二氢钾0.2%~0.4%和水120%~135%。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香菇栽培料及其制作方法,其实现步骤如下:
一、按配方比例称量,置拌料场地翻拌混匀,堆闷2小时,翻拌后检查含水量65%左右,即建堆发酵,中途翻堆2~3次;
二、将宽1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膜分别裁剪成45~60cm长,筒膜口一头用线绳扎紧,另一头为填料口;把发酵好的培养料分别装入袋筒内,每袋填料1~2kg,装紧压实,填料口用线绳扎紧;灭菌、接种;
三、经50~60天培养,菌丝可长满全袋;将菌棒间距3~4cm直立斜靠在塑料拱棚地面排棒架的横条上,用覆膜增温或揭膜降温的方法调控苗床温度10~22℃保持土表湿润,经8~10天培养,菌棒上的瘤状物逐渐分化、伸展成香菇子实体,此时需增加喷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85%~95%;
四、进行养菌出菇管理,头潮鲜香菇收完后,菌棒浸含有营养素溶液补充养分,继续进行养菌出菇管理,可收鲜香菇4~5潮,生物转化率150%~250%,。
所述玉米芯屑为脱去玉米粒后的玉米芯轴棒粉碎过60~80目筛;
所述珍珠岩粉碎过60~80目筛;
所述糖分为红糖,由于红糖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分,除具备有糖的功能外,还含有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铬等,营养成分比白砂糖高;
所述含有营养素溶液为红糖稀释溶液,制作方法为:1kg红糖10kg水。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香菇栽培料及其制作方法,其有益效果在于:将甘肃常见玉米轴芯进行粉碎,制成香菇栽培料主料,原料方便易得,环保节能成本降低;添加矿物质无机珍珠岩配制成的菌棒则不易霉烂,通过离子交换可调节菌棒料的PH值,同时放出多种微量元素(Ca、Fe、Zn、Mn、B、Co、Mo等),以供香菇生长发育;此外,珍珠岩具有很强的通透和保水性能,从而能使菌棒保持高保水性能和通透性能,有利香菇生长发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实例1
一、先制作100kg培养基,先将脱去玉米粒后的玉米芯轴棒粉碎过60目筛;称取玉米芯屑70kg、珍珠岩10kg、麦麸18kg、石膏粉0.2kg、红糖0.8kg、磷酸二氢钾1kg、水120kg;
二、置拌料场地将上述物料翻拌混匀,堆闷2小时,含水量为65%,建堆发酵中途拌料3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秀兰,未经刘秀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47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行走式背散射成像仪
- 下一篇:一种地质构造成像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