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伸缩及耐震用管接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312247.3 | 申请日: | 2011-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48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到妍;宋炫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到妍;宋炫雄 |
| 主分类号: | F16L27/12 | 分类号: | F16L2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 耐震 管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接头,具体涉及一种为了相互连接多个管,使之由外部密闭,并吸收根据内外部的热量及环境而出现的管伸缩变形而制作的伸缩及耐震用管接头。
背景技术
通常在持续长途运送液体或气体等流体时,大多使用管作为其移送工具。
这些管,根据流体的种类、成分及使用环境,大多使用塑料类或金属类等各种材质。
这些管,从供应处一直到消费处,均由多个管相互连接,而这些管的连接部位大致均装有管接头。
在这里,当管内流动着温度变化较大的液体或气体、或管安装于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时,根据流动物质的温度或周边温度,会出现管膨胀或管收缩。
另外,根据这些管的安装地面或墙体等的晃动以及风等外力,管长会随着细微地动摇而产生变化。
为了吸收因此出现的管伸缩变形,可在管道上连接波纹管,也可利用为了在管伸缩时实现管滑动而制作的管接头。
如图1所图示,排除了对管的伸缩的吸收功能的传统的普通管接头10,包括:
管体12,其可插入管11的一端部;
管帽13,其呈中空形状,并安装于可插入管11的一端部的管体12的端部;
衬垫14,其内置于管体12和管帽13之间;
O兴垫圈15;
加压道钉16。
管帽13,在由衬垫14、O型垫圈15及加压道钉16内置于管体12的一端部的状态下,通过螺栓连接实现坚固的固定。
因此,可连接多个管11,并使各管11之间相互连接为密封状态。
但是,这种管接头10,无法根据流动管11内部的流体的温度变化及周边的温度变化等,吸收管11的膨胀或收缩的伸缩变化。
本发明为了补充这种缺陷而开发出一种可吸收管的伸缩的管接头,这种传统的管接头20,如图2所图示,可包括:
管21,其通过形成阶梯部21a,使一端部的外径缩小;
球形管22,其安装于上述管21的一端部;
外壳23,其覆盖上述球形管22。
此时,为了限制管21的滑动范围,可在管21的纵端部的槽内插入环状阻塞物21b,因此,管21的滑动范围为形成于一端部的阶梯部21a和阻塞物21b之间的间距。
在这里,属于管21的滑动范围的管21的一端部,可通过阶梯部21a,使外径及内径缩小。
另外,外径及内径被缩小的管的一端部的长度,即为管21的滑动预测距离,也就是形成了相当于管21的伸缩预测范围的一定长度。
因此,当管21伸缩时,管21的一端部可沿着球形管22进行滑动,从而吸收管21的伸缩,
但是,随着外径及内径缩小,在具备一定长度的管21的一端部,流动管21内部的流体的流动压上升至内径缩小的相应程度,从而不仅会干涉流体的流动,而且还会妨碍流体顺畅的流动。
另外,为了限制管21的滑动范围而安装的阻塞物21b,由于管21的过度滑动而被破坏时,管21与球形管22及外壳23的结合将被解除,从而无法完成管接头20原有的功能。
另外,由于流体流入在管21的外围和球形管22内围的曲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因此根据在流体流入及流出时产生的流压及流体的涡流现象等,无法顺利完成流体的流动。
另外,管接头20虽然具有耐震功能,但由于其制作费用昂贵,因此安装上具有局限性,又因其制作结构复杂,所以给管接头20的制作带来诸多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制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伸缩及耐震用管接头,其可吸收管的伸缩,又因不存在管内径的收缩等变化而使流体的流动更加顺畅,并在管的一端部形成与管为一体型的缓冲凸起,从而即使在管过度滑动时,也可通过缓冲凸起的破坏来防止脱离。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伸缩及耐震用管接头,其可使与管接头结合的管,以长度方向的轴为中心,进行自转方式的旋转,从而具备突出的耐震功能。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而研制出,根据本发明的伸缩及耐震用管接头,其特征在于,该管接头为了相互连接多个管而安装于各管的连接部位,并包括:
管体,其可插入相互连接的各管的一端部,并在插有管的一端部的端部的内周边形成收纳卡钩,从而使内径扩大;
衬垫,其安装于收纳卡钩上;
管帽,其与管体的端部结合,并对衬垫进行加压;
缓冲工具,其可吸收管的伸缩。
在这里,根据本发明的伸缩及耐震用管接头,其特征在于,该管接头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到妍;宋炫雄,未经李到妍;宋炫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22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具有集成的可充电电源的模块电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