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移动终端的网络检测方法和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110311487.1 | 申请日: | 2011-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2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 发明(设计)人: | 袁建发;向立莉;叶方正;欧阳骏;郑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24/00 | 分类号: | H04W24/00;H04W28/04;H04L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鞠永善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移动 终端 网络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网络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网络检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手机或ipad等移动终端上网,而由于网络资源有限,当用户在高峰时段使用网络时,很容易造成超时连接、信号差等情况,当出现类似情况时,一般需要对网络信号进行测试,例如对无线网络信号进行检测,向网络服务器发送检测信号,并根据是否能够接收到网络服务器的反馈来判断网络是否可用,如果未接收到反馈,则不断尝试,以获知网络的具体状况。
在对现有技术进行分析后,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具有如下缺点:
现有技术只检测无线网络信号是否可用,如果不可用,则持续尝试,对网络信号没有任何改善,检测效率低,且无法改善移动终端的上网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网络检测方法和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网络检测方法,包括:
向网络服务器发送多个请求包;
记录所述网络服务器对所述多个请求包的反馈情况;
根据所述反馈情况,获取所述多个请求包的传输时延。
记录所述网络服务器对所述多个请求包的反馈情况,具体包括:
判断在预设时长内是否接收到所述网络服务器反馈的应答数据包;
如果是,记录请求包的发送时间、应答数据包的接收时间和请求包的大小;
如果否,记录请求包的发送时间、预设时长和请求包的大小。
获取所述多个请求包的的传输时延,具体包括:
获取第一传输时延,根据所述第一传输时延获取至少一个第一时段,所述第一传输时延为预设时长内接收到应答数据包的请求包的发送时间与接收时间的时间差;所述第一时段为所述第一传输时延对应的请求包的发送时间所处时段;
获取第二传输时延,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时延获取至少一个第二时段,所述第二传输时延为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应答数据包的请求包对应的预设时长;所述第二时段为所述第二传输时延对应的请求包的发送时间所处时段。
根据所述反馈情况,分析所述多个请求包的的传输时延,之后包括: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时段中请求包的发送时间、预设时长和请求包的大小,对所述第二时段内的网络配置参数进行调整,使得网络配置参数能够适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时段的网络状况。
向网络服务器发送多个请求包,具体包括:
解析网络配置参数是否符合预设标准,如果是,在不同时段向网络服务器发送多个请求包。
向网络服务器发送多个请求包,具体包括:
当所述移动终端支持ICMP协议时,所述移动终端通过ICMP协议的socket接口在不同时段向网络服务器发送多个请求包;
或,
当所述移动终端支持ping命令时,所述移动终端使用ping命令在不同时段向网络服务器发送多个请求包。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网络检测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网络服务器发送多个请求包;
记录模块,用于记录所述网络服务器对所述多个请求包的反馈情况;
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反馈情况,获取所述多个请求包的传输时延。
所述记录模块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在预设时长内是否接收到所述网络服务器反馈的应答数据包;
第一记录单元,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在预设时长内接收到所述网络服务器反馈的应答数据包,则记录请求包的发送时间、应答数据包的接收时间和请求包的大小;
第二记录单元,用于当所述判断单元确定在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所述网络服务器反馈的应答数据包,则记录请求包的发送时间、预设时长和请求包的大小。
所述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传输时延,根据所述第一传输时延获取至少一个第一时段,所述第一传输时延为预设时长内接收到应答数据包的请求包的发送时间与接收时间的时间差;所述第一时段为所述第一传输时延对应的请求包的发送时间所处时段;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传输时延,根据所述第二传输时延获取至少一个第二时段,所述第二传输时延为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应答数据包的请求包对应的预设时长;所述第二时段为所述第二传输时延对应的请求包的发送时间所处时段。
所述装置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14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