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厚煤层临空区回采巷道的防冲布置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310926.7 | 申请日: | 2011-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26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 发明(设计)人: | 窦林名;郭晓强;何江;贺虎;吕长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程化铭 |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煤层 临空 回采 巷道 布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采巷道的防冲布置方法,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具有冲击矿压灾害工作面的厚煤层临空区回采巷道的防冲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厚煤层采用分层开采时,同一分层接替区段回采巷道的布置通常采用留设煤柱的布置方式,当上区段的回采结束后,接替区段临空区侧煤柱区将形成应力集中,进一步受上覆岩层断裂形成的矿震动载作用,由此会导致煤柱型冲击矿压灾害的发生,毁坏巷道、损坏设备、造成人员伤亡,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对临空区回采巷道布置方式进行的研究,提出防冲布置方式,有利于此类工作面冲击矿压的有效防治。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布置方式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布置方法简单、能减震防冲的厚煤层临空区回采巷道的防冲布置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厚煤层临空区回采巷道的防冲布置方法,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时,在上区段工作面回采的顶煤采用全部垮落法形成上区段采空区,然后在临近上区段采空区下方的底煤中布置一个接替区段回采巷道,接替区段回采巷道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平行交错间隔一段距离,在接替区段工作面的另一侧布置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平行的接替区段非临空区回采巷道,使接替区段工作面呈倾斜布置,之后进行接替区段工作面的回采工作。
所述接替区段回采巷道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平行距离为12~18m;所述接替区段回采巷道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交错距离为1~2m。
有益效果:本发明适用于临近采空区的回采巷道冲击矿压灾害频发的矿井。采用厚煤层临空区回采巷道的防冲布置时,将接替区段临近采空区回采巷道平行交错布置在已完成回采的上区段采空区下方,使接替区段临空区回采巷道避开支承应力在底煤中形成的剪切破坏区域,降低静载;同时利用松散破碎围岩结构对外部震源震动波的强衰减作用削弱矿震动载扰动,随着接替区段工作面的回采,开采扰动导致未完全稳定的上区段采空区上方的覆岩亚关键层弯曲破坏甚至断裂,形成外部震源,向采掘空间以震动波形式传播能量,经过上区段采空区时,震动波遭到松散破碎结构的强衰减作用,削弱外部震源对临空区回采巷道的动载扰动;从而使该回采巷道受动静载叠加影响最弱,有效保护该临空区回采巷道,起到防治冲击矿压的目的。其布置方法简单,实用,效果好,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布置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布置I-I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2-接替区段临空区回采巷道,3-接替区段工作面,4-上区段采空区,5-底煤,6-顶煤,7-覆岩亚关键层,8-外部震源,9-接替区段非临空区回采巷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的厚煤层临空区回采巷道的防冲布置方法,在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时,在上区段工作面回采的顶煤6采用全部垮落法形成上区段采空区4,然后在临近上区段采空区4下方的底煤5中布置一个接替区段回采巷道2,接替区段回采巷道2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1平行交错间隔一段距离,接替区段回采巷道2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1平行距离为12~18m,接替区段回采巷道2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1交错距离为1~2m。在接替区段工作面3的另一侧布置与上区段内侧回采平巷1平行的接替区段非临空区回采巷道9,使接替区段工作面3呈倾斜布置,之后进行接替区段工作面3的回采工作。这样使接替区段临空区回采巷道2避开支承应力在底煤5中形成的剪切破坏区域,降低静载;随着接替区段工作面3的回采,开采扰动导致未完全稳定的上区段采空区4上方的覆岩亚关键层7弯曲破坏甚至断裂,形成外部震源8,向采掘空间以震动波形式传播能量,经过上区段采空区4时,震动波遭到松散破碎结构的强衰减作用,削弱外部震源对临空区回采巷道的动载扰动;从而使该回采巷道受动静载叠加影响最弱,起到防治冲击矿压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09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