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炭生产用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10572.6 | 申请日: | 2011-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8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徐小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兴达活性炭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1/12 | 分类号: | C01B31/1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舒良 |
地址: | 3243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炭 生产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炭生产用的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利用化学法生产活性炭,其中包括下列工艺:一是酸液回收。通常是在敞开的回收桶中用不同浓度的酸液浸泡活性炭半成品,以回收活性炭中吸附的酸液,这种自然浸渍方式,一般要经过不同浓度的梯度液7次的反复浸提,才能达到回收的目的,操作步骤繁琐、周期长、劳动强度高,且在回收中产生大量的磷酸蒸气,影响了生产环境。二是漂洗,通常是将回收后的活性炭半成品送入漂洗池中,让水慢慢浸渍,使酸液慢慢的释放出来,这样,存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耗水量大等不足。三是蒸煮。为了降低活性炭中的灰分和重金属含量,需要在活性炭中加入盐酸或烧碱,加热进行蒸煮,将其中的不溶性金属盐溶解于盐酸溶液或烧碱中,然后用脱离子水将其洗脱出来。蒸煮要经过加热、搅拌、排酸、加水洗涤,炭、水分离等工序,要在不同设备中完成上述步骤,操作过程繁锁,增加了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回收、漂洗及蒸煮工艺在同一装置中完成,且操作方便,效果好,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的设备。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活性炭生产用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反应筒,在反应筒的上部设有酸蒸气排出口、活化料加入口、化学药品加入口和回收梯度液加入口,在反应筒的中下部设有水蒸气管接口、活性炭出口、压缩空气管接口、真空管接口、多用出口和排污口;在反应筒内设有机械搅拌器、带有壁孔的气动搅拌管、括料器和过滤件;气动搅拌管与压缩空气管接口相连接;气动搅拌管位于过滤件之上,机械搅拌器位于括料器之上,括料器设在气动搅拌管和过滤件之间。
所述的气动搅拌管呈环状,或是呈螺旋状。
所述的过滤件包括滤板和滤布,滤布位于滤板之上。
所述的滤板和滤布呈倾斜设置。
采用本发明,一是在密闭系统中进行的,避免了酸雾四溢现象,且产生的少量蒸气经过排气管进入喷淋回收设备,使磷酸的消耗减少,每吨产品节约酸约30~50kg。二是漂洗过程中采用真空抽滤的方式实现炭、水分离,不仅加快了固液分离的速度,而且使炭料中的酸液残留量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回收效率,且因漂洗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的降低了洗水用量。三是回收、漂洗和蒸煮在同一设备中进行,使生产中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缩短了生产周期。四是回收和漂洗可以在蒸汽加热的条件下操作,使活性炭的回收和漂洗都能充分进行,提高了回收和漂洗的效率。五是在漂洗工艺完成后,在抽滤的作用下,活性炭的含水量可由原来的85%左右降到65%左右,可直接用于干燥得到合格产品,而不用再进行其它的脱水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气动搅拌器的示意图。
图中序号表示:酸蒸气排出口1、活化料加入口2、化学药品加入口3、回收梯度液加入口4、机械搅拌器5、水蒸气管接口6、压缩空气管接口7、活性炭出口8、真空管接口9、多用出口10、排污口11、滤板12、滤布13、反应筒14、括料器15、气动搅拌管16和壁孔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2,该活性炭生产用的设备包括反应筒14,在反应筒14的上部设有酸蒸气排出口1、活化料加入口2、化学药品加入口3和回收梯度液加入口4,在反应筒14的中下部设有水蒸气管接口6、活性炭出口8、压缩空气管接口7、真空管接口9、多用出口10和排污口11;在反应筒14内设有机械搅拌器5、带有壁孔17的气动搅拌管16、括料器15、过滤用的滤板12和滤布13,且滤布13位于滤板12之上,滤板12和滤布13呈倾斜状;气动搅拌管16与压缩空气管接口7相连接;气动搅拌管16位于过滤用的滤板12和滤布13之上,机械搅拌器5位于括料器15之上,括料器15设在气动搅拌管16、滤板12及滤布13之间。在上述中,气动搅拌管16呈环状,或是呈螺旋的环状也可。
该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兴达活性炭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兴达活性炭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05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