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无机复合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7615.5 | 申请日: | 2011-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0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魏伟;李勇;闻霞;肖福魁;赵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0/22 | 分类号: | B01J20/22;B01J20/26;B01J20/30;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刘宝贤 |
地址: | 030001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无机 复合 二氧化碳 吸附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吸附材料及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有机-无机复合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化石燃料利用的不断增长,导致CO2排放量的不断增大。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报告,在过去250年间,大气中的CO2浓度提高了100ppm(36%),从工业革命前的275-285ppm到2005年的379ppm,尤以近50年来最为迅速。而CO2作为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其过度排放已经引起诸如“温室效应”之类的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CO2减排也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开发低碳新能源都是CO2减排的有效途径,而近期CO2捕获与分离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一种新的减排途径。
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是CO2的主要排放源,排放量约占CO2人为排放量的四分之三,而其中发电的碳则是占到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控制和回收电厂烟道气中的CO2对解决CO2过度排放问题具有重大意义。CO2的捕获分离方法有很多,例如物理吸收、吸附分离、膜分离法、低温分离、化学吸收等方法。
其中,吸附分离方法是较有发展前景的方法。目前发展的吸附材料主要包括:碳基吸附材料,沸石分子筛类吸附材料,水滑石类吸附材料,无机金属氧化物类吸附材料,以及有机-无机复合吸附材料。因电厂烟道气的出口温度较高,所以吸附剂的操作温度要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从室温至150℃)下进行。其中,碳基以及沸石分子筛类在低温(25℃左右)下吸附量较高,而在温度升高后的吸附量急剧下降;水滑石以及无机金属氧化物可以在高温下进行操作,但是其吸附量不大且再生温度较高,能耗较大,所以这几类材料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近期,嫁接有机胺类的有机无机复合吸附材料则由于其较大的吸附容量,优良的吸附选择性,可在较高温度下操作(70℃-150℃)以及再生能耗低成为研究的热点。
Xu(Energy&Fuel s,2002,16:1463-1469)等人开发了一种“分子篮”吸附剂,即将聚乙烯亚胺负载在介孔MCM-41分子筛上。在75℃时,材料的吸附量达到133mg/g。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9,131:5777-5783)将PEI负载在介孔SBA-15上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分子篮吸附剂,吸附量达到了140mg/g,通过实验室规模的模拟实验发现材料的吸附选择性和稳定性较高,但是其吸附量相对于CO2吸附成本的要求仍然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Yu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06,16:1717-1722)将四乙烯五胺通过浸渍法负载在未除模板剂的SBA-15分子筛原粉上,开发出一种新型CO2吸附材料,在75℃时其最佳吸附量达到173mg/g,但是该吸附剂经多次循环之后的稳定性欠佳。另外,上述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均需要模板剂的参与,所用模板剂不仅价格较高而且难已回收,若烧除模板剂还会造成能耗增加以及环境污染,因此导致材料的成本较高;还有制备方法多采用浸渍法,操作较为复杂,而且活性组分的分布不容易不均匀。这些缺点都限制了上述材料的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附量大,稳定性好,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有机无机CO2吸附材料是基于有机胺化合物四乙烯五胺对CO2的吸附作用实现的。有机胺中的氨基能与酸性的CO2反应生成低温下较稳定的化合物,而在升高温度之后,化合物又可以分解成为有机胺和CO2,从而实现CO2从烟道气混合气体中的分离,以及材料的循环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76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常压烧结碳化硼陶瓷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基于ARM的高速图像采集传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