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合式PVC建筑模板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7136.3 | 申请日: | 201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9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如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浚塑料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9/08 | 分类号: | E04G9/08;E04G11/08;E04G13/00;E04G17/02;C08L27/06;C08K13/02;C08K3/26;C08K3/2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从友 |
地址: | 3132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pvc 建筑 模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建筑行业浇铸水泥墙体、立面和水池等,一般采用竹胶板.木板等钉制模板,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复杂,耗时,耗力,而且墙面必须要粉刷,油漆。
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200520035704,申请日2005/10/10)公开了一种木塑复合材料建筑模板的制造方法,其主要采用PVC塑料为主料,配以木粉.竹粉.稳定剂,增塑剂,润滑剂为辅料,注混合造粒、挤出、模具定型、切割成品。该专利主要是替代目前竹胶板.木板等传统材料,使用功能上没有新的突破。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式PVC建筑模板,该建筑模板具有施工方便简捷,大量节约人力,表面光滑,清洁环保,而且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组合式PVC建筑模板,该建筑模板包括面板、连接隔板和加强筋板;所述的面板的两端朝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C” 型连接槽,连接隔板的中部设有主钢筋通口,连接隔板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工字型连接头,工字型连接头具有两个第一“T”型连接轨,连接隔板的一端的两个第一“T”型连接轨分别扣在内侧的两块面板的第一“C” 型连接槽内,将内侧的两块面板连接成一体,另一端的两个第一“T”型连接轨分别扣在外侧的两块面板的第一“C” 型连接槽内,将外侧的两块面板连接成一体;内、外侧的面板的内侧面均设有第二“T”型连接轨,连接隔板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三“T”型连接轨,所述的加强筋板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二“C” 型连接槽,两个第二“C” 型连接槽分别与第二“T”型连接轨和第三“T”型连接轨相扣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上述的内、外侧的面板的内侧面还设有固定连接槽,固定连接槽内设有所述的连接隔板连接内、外侧的面板,固定连接槽由两条“J”型型材构成,所述的连接隔板的两个第一“T”型连接轨分别扣在两条“J”型型材内。
作为进一步改进,上述的连接隔板的两个侧部设有第一次钢筋通口,加强筋板的中部设有第二次钢筋通口,第一次钢筋通口与第二次钢筋通口处于相互贯通的同一位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上述的加强筋板与面板和连接隔板之间均成45°角。
作为进一步改进,上述的加强筋板、面板和连接隔板均采用以下的材质制成:
PVC树脂 SG-5 100份 钙锌稳定剂 2.5~6.5份
轻质CaCO3 3~7份 杜邦钛白粉 8~12份
抗冲改性剂CPE 7~11份 紫外光吸收剂UV 0.2~0.8份
增强剂ACR 1~3份。
作为进一步改进,上述的加强筋板、面板和连接隔板均采用以下的材质制成:
PVC树脂 SG-5 100份 钙锌稳定剂 4.5份
轻质CaCO3 5份 杜邦钛白粉 10份
抗冲改性剂CPE 9份 紫外光吸收剂UV 0.5份
增强剂ACR 2份。
本发明采用钙锌稳定剂具有环保无毒的特点,成品铅含量≤200ppm已完全达到欧美技术标准。加入CPE抗冲改性剂,大大提高了制品的抗冲耐压性能,配合独特的卡口卡槽方式,瞬间耐压1200PNS以上,是水泥浇注最大压力600PNS的2倍以上。加入杜邦钛白粉, UV紫外光吸收剂,大大提高了制品的耐候性,户外使用耐老化20年以上。PVC模板均采用挤出成型制得,所以制品表面光滑,清洁。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如下:先安装单边面板,连接加强筋板和连接隔板,单边完成后,扎钢筋:然后,安装另一片面板,最后,水泥灌浆浇注;由于,PVC模板重量轻2-4kg/m2,卡扣式安装简便,故具体施工人员2-3名即可。由于本发明采用的是组合式拼装,拼装完毕后再进行浇注,所以施工完毕后,内外立面是PVC模板的面板,而面板又具有光滑清洁环保无毒无污染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浚塑料建材有限公司,未经华浚塑料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71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