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服装用高性能绒面超细纤维合成革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6876.5 | 申请日: | 201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4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施凌山;马兴元;牛建民;张晓镭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可利得皮革纤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6/00 | 分类号: | D06M16/00;C12S11/00;D06M13/368;D06M15/15;D06M13/123;D06M13/262;D06M15/263;D06M15/423;D06P1/00;D06P1/16;D06P5/04;D06C11/00;D06C1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362261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服装 性能 绒面超细 纤维 合成革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超细纤维合成革的生产工艺,特别涉及一种服装用高性能绒面超细纤维合成革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天然皮革资源有限,生产过程会产生较大的污染,具有优良性能的仿真合成革的开发成为人类的追求。其中以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超细纤维非织造布为增强材料,通过浸渍聚氨酯得到的超细纤维合成革,不论从内部微观结构,还是外观质感及物理特性和人们穿着舒适性等方面都接近了天然皮革。
我国超细纤维合成革产业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程,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超细纤维合成革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根据中国合成皮革网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已经上马的生产线共有25条,实际年产能达7650万米。至2005年底,中国也正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细纤维合成革生产国。另外,企业计划上马的生产线还有8条,于2006年,由于国内超细纤维合成革的某些关键技术尚未彻底突破,各厂家产品趋同性明显,而高端应用领域仍主要依靠进口。加之国内产能短期内增长过快,造成了超细纤维合成革的产能过剩的局面,国内很多超细纤维合成革项目未能如期上马。到2007年,超细纤维合成革行业的供需矛盾已经表面化,产品利润率进一步降低,大部分厂家为争夺市场份额进行的价格战将产品价格降至成本价附近。到2008年底,国内仅剩下16家超细纤维合成革生产企业,共有生产线26条。但是此后随着超细纤维合成革技术的逐步成熟,超细纤维合成革的发展逆势而上,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人造革合成革专委会对成员单位的调查统计:2009年国内超细纤维合成革产量同比增长25%,达3500万平方米,其中温州市场超细纤维合成革2009年销量达到500万平方米。
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统计,从实际消费量来看,我国超细纤维合成革的消费量正在逐年提高。2009年我国超细纤维合成革的消费量约0.70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1.6%,国内超细纤维需求量约1.07亿平方米,市场缺口3500万平方米左右。2010年我国超细纤维合成革生产企业都没有新增产能,预计国内超细纤维合成革产量不会大幅上升,依据历史上每年约500万平方米的年增长速度来计算,2010年的生产量约为4000万平方米左右,最近两年由于相关龙头企业在不断扩产,预计新增产能约为2000万平方米,但是相对于逐步增长的消费需求,2011年~2012年超细纤维合成革行业整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预计2012年超细纤维合成革市场需求预计达到2亿平方米。
目前,全球已有90%以上的高档运动鞋采用超细纤维合成革制造,三大球类用革大部分采用超细纤维合成革材料,高档汽车座椅也开始采用超细纤维合成革替代天然皮革,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是在服装革领域,国内超细纤维合成革在服装革领域占用量的1-2%,由于国内服装用绒面超细纤维合成革技术所限,约95%需要依靠进口,市场开发潜力非常巨大。特别是高性能的服装用绒面超细纤维合成革,目前仍未见市售产品,也未见相关报道。
所谓高性能绒面超细纤维合成革,必须具备以下主要的性能:其一,高性能绒面超细纤维合成革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汽性能,即具有良好的卫生性能,能满足成品服装的卫生性能要求;其二,高性能绒面超细纤维合成革应具有良好的柔软度和手感(感官指标),能满足成品服装的舒适性要求;其三,高性能绒面超细纤维合成革应具有良好的外观色泽和染色牢度(主要指干湿差牢度),其绒面的色泽能够满足成品服装的色泽要求;其四,高性能绒面超细纤维合成革应具有良好的麂皮外观,绒面上绒头细密整齐,具有良好的“书写效应”(评价绒面类产品的行业术语,表征起绒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可利得皮革纤维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可利得皮革纤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68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