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塑料的再利用方法和成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6374.2 | 申请日: | 2004-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8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荒木孝之;福田耕一;加藤健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0B53/07 | 分类号: | C10B53/07;C10B57/04;B29B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田欣;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再利用 方法 成型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4年10月20日,申请号为200480031183.8,发明名称为“废塑料的再利用方法和成型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塑料的再利用方法,特别是用焦炉干馏的废塑料的再利用方法、和废塑料的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塑料加工工艺中生成的塑料废屑或使用过的塑料(以下,称为废塑料),通过焚烧或者掩埋来进行处理。其结果,在焚烧时,发生由于高温燃烧而使焚烧炉破损,或者与氯反应而生成二英的问题。另外,在掩埋处理中,也因为塑料不发生腐败,使土壤松化,所以有使改良土地的利用价值降低的问题。
作为其对策,实施了种种塑料的循环技术。例如,进行了塑料的油化和气化,但是其存在处理费用高的问题。另一方面,用焦炉来干馏塑料的方法,是一种可以大量进行循环的经济的方法,并且通过在焦炉中的干馏,可以回收燃料气体、油化物,同时还能回收焦炭,因此在利用用途的多样化方面,其也是优异的方法。
用焦炉对废塑料干馏的方法,是将废塑料和煤混合后装入焦炉中,在约1200℃下进行干馏的方法,例如,在特开昭48-34901号公报中所记述的方法。随着所使用的塑料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所使用的塑料的约35%转化成焦炭,约25%转化成油化物,约40%转化成焦炉气。源自于塑料的焦炭,以与源自于煤的焦炭混合的状态从焦炉中排出,作为高炉或合金铁制造工艺等中的还原剂、燃料被利用。
如上所述,作为经济地对塑料进行循环的方法,用焦炉来干馏废塑料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关于塑料的使用方法与焦炭品质之间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制造的焦炭出现质量问题。例如,在使用特开平8-157834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技术来大量回收气体或焦油的方法中,没有考虑焦炭的品质,而是大量混合塑料,因而产生所谓焦炭强度降低的问题。即,为了使焦炭能在高炉或化铁炉等的大型设备中使用,必须能够耐受这些炉内的负荷条件,要求其具有高强度,因而焦炭强度的劣化成为严重的质量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在焦炉中使用的是容易获得的、在塑料加工工艺中生成的废塑料(以下,称为塑料废屑)。该塑料废屑以厚的片状为主体,纯度比较高,具有可以直接在焦炉中使用的形状,因此,目前没有发现灰分或表观密度对于焦炉操作的影响。其结果,在使用具有纯度差、形状也多为薄的物品等有问题的来源自家庭等的使用过的塑料(以下,称为使用过的塑料)时,由于也用简单的方法在焦炉中使用,因此在使用该塑料的情况下,特别会对焦炭的品质造成坏影响。
使用过的塑料存在形状差、表观密度小所带来的问题。在大量使用过小的塑料例如直径小于等于5mm、厚度小于等于1mm的塑料的情况下,制造出来的焦炭存在焦炭的强度恶化的问题。进而,在使用的塑料过大的情况下,可以确认块状焦炭成品率下降的问题。如果大量使用品质差、灰分多的使用过的塑料,则存在块状焦炭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在特开2001-49261号公报中,公开了将废塑料进行压缩成型,形成表观密度为0.40~0.95kg/升的塑料颗粒化物,将其以相对于煤小于等于5%的质量比例混合,然后在焦炉中干馏的方法。通过使用表观密度为大于等于0.40kg/升的颗粒化塑料,可以解决焦炭粉状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一边使塑料熔融,一边将其成型,则会引起在熔融时产生有害气体等的问题,因此,熔融的方法不是经济且不安全的方法,作为不使塑料熔融而将其压缩成型的条件,要使表观密度上限为0.95kg/升。对于成型时的塑料温度,为了除去塑料所含有的水分,要使温度为大于等于100℃,如果温度超过160℃,则部分塑料开始熔融,产生有害气体,因此优选小于等于160℃。
另外,在特开2002-12876号公报所记载的用焦炉处理废塑料的方法中,公开了在300℃的温度下对废塑料进行脱氯处理,进而,进行压缩成型,将密度调整至0.78~1.0g/cm3,然后将该成型后的废塑料按规定的量混合到焦炉中进行干馏的方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63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