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浮动式锁紧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5580.1 | 申请日: | 201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7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周康平;何大平;车台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华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B5/00 | 分类号: | F16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61193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动 式锁紧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浮动式锁紧机构,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存在零件公差或超差或较厚侧板的情况下的锁紧的无级锁紧机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浮动式锁紧机构包括锁紧轴、摩擦片、移动轮、止转销、锁紧扳手、摇架侧板以及托架侧板,通过锁紧扳手的转动来带动锁紧轴移动,依靠摩擦片将摇架上的弧板夹紧,从而实现高低方向上的浮动无级锁紧。
传统的锁紧机构是由锁紧轴将摇架的侧板拉变形,从而使摇架侧板紧贴于托架,由此实现锁紧。这种锁紧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如果摇架侧板较厚,则变形量将相对变小;或者,摇架侧板、托架侧板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因公差原因,将会导致摇架侧板与托架侧板之间的间隙相对于理论设计值相差很多,因此在锁紧时候,即使是锁紧扳手不能再旋转,但因两者间的间隙,仍会导致无法锁紧或锁紧不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动式锁紧机构,其适用于存在零件公差或超差或较厚侧板的情况下的锁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浮动式锁紧机构,包括:锁紧轴(1)、一对摩擦片(2)、摇架侧板(3)、移动轮(4)、托架侧板(6)和锁紧扳手(7),锁紧轴(1)依次穿过摩擦片(2)、摇架侧板(3)、摩擦片(2)、移动轮(4)和托架侧板(6),锁紧扳手(7)固定在锁紧 轴(1)的外端;其中,移动轮(4)与锁紧轴(1)之间为螺纹连接,使得在转动锁紧轴(1)时,移动轮(4)通过螺纹的啮合而沿着锁紧轴(1)的轴向给进,从而压迫摩擦片(2),使得一对摩擦片(2)夹紧摇架侧板(3)。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浮动式锁紧机构中,止转销(5)固定在托架侧板(6)上,在移动轮(4)中设置止转孔(41),止转销(5)插入止转孔(41)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浮动式锁紧机构中锁紧轴(1)的外端为正六边形形状,在锁紧扳手(7)内有两个相互叠加的正六边形形状,使得锁紧轴(1)的外端与锁紧扳手(7)以多角度配合。
本发明通过锁紧轴和移动轮之间的相对运动来锁紧摇架侧板,既能补偿零件因公差原因引起的锁紧不可靠,又能大大降低对零件的加工精度的要求,并且能解决较厚摇架侧板情况下的锁紧。此外,由于锁紧轴与锁紧扳手之间的多角度组合,为操作者提供了更好的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浮动式锁紧机构(锁紧状态)的整体示意图;
图1B是沿着图1A的A-A线的剖面图;
图2A是示出本发明的锁紧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沿着图2A的B-B线的剖面图;
图3A是示出本发明的移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沿着图3A的C-C线的剖面图;
图4A是示出本发明的锁紧扳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B是沿着图4A的D-D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浮动式锁紧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浮动式锁紧机构处于锁紧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沿着锁紧轴(1)的轴向,本发明的浮动式锁紧机构依次包括:锁紧轴(1)、摩擦片(2)、摇架侧板(3)、另一摩擦片(2)、移动轮(4)、止转销(5)、托架侧板(6)和锁紧扳手(7)。一对摩擦片(2)分别安装在摇架侧板(3)的两侧。止转销(5)安装在托架侧板(6)上。移动轮(4)与锁紧轴(1)之间为螺纹连接,使得在转动锁紧轴(1)时,移动轮(4)通过螺纹的啮合而沿着锁紧轴(1)的轴向给进,在止转销(5)止转作用下,压迫摩擦片(2)轴向移动,使得一对摩擦片(2)夹紧摇架侧板(3)。
锁紧轴(1)依次穿过摩擦片(2)、摇架侧板(3)、摩擦片(2)、移动轮(4)和托架侧板(6)。此外,如图3A和3B所示,在移动轮(4)上设置有止转孔41(图示为两个),止转孔41插入止转销(5)中,用于在移动轮(4)沿着锁紧轴(1)的移动期间,对移动轮(4)进行导向和止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华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华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55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