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环氟菌胺与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4829.7 | 申请日: | 2011-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8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杜秀斌;葛尧伦;杨波涛;韩先正;葛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653 | 分类号: | A01N43/653;A01N37/52;A01N55/10;A01P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环氟菌胺 三唑类 杀菌剂 杀菌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环氟菌胺和部分三唑类化合物丙硫菌唑、硅氟唑、戊唑醇、四氟醚唑、环丙唑醇、苯醚甲环唑中任意之一为有效成分两元复配的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环氟菌胺是日本曹达公司开发的具有新型母体结构的杀菌剂,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它对各种蔬菜和麦类的白粉病、桃灰星病菌有优良的效果和特性,同时对三唑、咪唑类、甲氧丙烯酸酯类抗性菌和敏感菌具有同等活性。环氟菌胺对人畜的毒性极低,不存在对下一代的影响,致畸性,致突变性试验都是阴性,在生产上也没有对眼、皮肤的刺激和过敏。此外,本剂也不会影响环境和有益生物,对蜜蜂和蚕影响也极小。
丙硫菌唑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中甾醇的前体-羊毛甾醇或24-亚甲基二氢芈毛醉14位上的脱甲基化作用,即脱甲基化抑制剂(DMIS)。具有很好的内吸活性,优异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持效期长。对作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防病治病效果好,且增产作用明显,同三唑类杀茵剂相比,丙硫菌唑具有更广谱的杀菌活性。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花生、水稻和豆类作物等众多病害。几乎对所有麦类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如小麦和大麦的白粉病、纹枯病、枯萎病、叶斑病、锈病、菌核病、网斑病、云纹病等。还能防治油莱和花生的土传病害,如菌核病,以及主要叶面病害,如灰霉病、黑斑病、褐斑病、黑胫病、菌核病和锈病等。
硅氟唑为日本三共公司开发的含硅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种麦角甾醇类合成抑制剂,但作用机理较为独特,该药剂具有卓越的根部吸收作用,在作物体内向上移行,故具有良好的作物内渗透移行性和杀菌效果,有很广的杀菌谱,其对子囊菌类、担子菌类及众多不完全菌类均有很高的抗菌活性并能同时防治众多病害。以往的三唑类农药通常对水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硅氟唑尤其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等水稻病害有优异防治效果,且无药害产生。
四氟醚唑是一种低毒、高效、应用范围广的环保新型三唑类农药,其具有很好的内吸性,可迅速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内部传导,药效显著,使用安全。可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菌引起的病害如小麦白粉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锈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颖祜病、大麦云纹病、大麦散黑穗病、大麦纹枯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瓜果白粉病、香蕉叶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和葡萄白粉病等。适宜禾谷类作物如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果树如香蕉、葡萄、梨、苹果等,蔬菜如瓜类,甜菜,观赏植物等。
戊唑醇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杀菌谱广、持效期长。本品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不仅防效好,而且具有抗倒伏,增产作用明显等特点。可有效地防治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及种传轮斑病等病害。
环丙唑醇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对禾谷类作物、咖啡、甜菜、果树和葡萄上的白粉菌目、锈菌目、属孢霉属、喙孢属、壳针孢属、黑星菌属菌均有效。与其它杀菌剂混用,能很好防治谷类眼点病、叶斑病和网斑病。
苯醚甲环唑具有保护、治疗和内吸活性,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包括链格孢属、壳二孢属、尾孢霉属、刺盘孢属、球痤菌属、茎点霉属、柱隔孢属、壳针孢属、黑星菌属在内的半知病,白粉菌科、锈菌目及某些种传病原菌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葡萄炭疽病、白腐病效果也很好。
三唑类杀菌剂,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抗药性,在日常的田间应用中,用药量加大,持效期缩短等问题比较显著,很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较好,治疗和保护作用明显,在农药领域,从作用方式和成本看性价比较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我公司研发人员尝试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新型杀菌剂与其复配,以提高其防效,降低其农用成本,经过多次室内毒力测试及大田试验,在室内生测配方筛选中偶然发现,把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以上所述部分三唑类杀菌剂复配,增效作用明显,可明显提高其防效,扩大杀菌谱,提高杀菌效率。且有关新型杀菌剂环氟菌胺与三唑类化合物复配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48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内外蹄块的随动闸
- 下一篇:管件自动焊接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