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极共箱/筒主母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4700.6 | 申请日: | 2011-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4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米雄刚;郭剑火;钱卫;刘全都;廖圣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3/035 | 分类号: | H02B13/035;H02B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柏子雵 |
地址: | 20161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极 母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极共箱或共筒的主母线装置,用于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以下简称:GIS)的主母线连接部分,属于高压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GIS的主母线连接部分结构目前均采用三极共筒、筒内支撑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该结构一般由盖板1、屏蔽头2、接头3、母线筒4、导体接头B5、屏蔽罩6、导体7、大屏蔽罩8、导体9、梅花触头10、A极导体接头11、B极导体接头、C极导体接头、A极导体12、B极导体13、C极导体、屏蔽罩14、触头座15、分支梅花触头16、触头17、导体18、盆式绝缘子19、绝缘台20、屏蔽罩21、安装板22等组成,导体、触头、屏蔽罩部分密封在盖板1、母线筒4组成的金属筒内,并充入一定的 气体绝缘。
由图1及图2可以看出,该装置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多,有22种,导体间的连接采用梅花触头方式。由于梅花触头连接方式零件多、体积大,导致大屏蔽罩8的直径为178mm,加上绝缘台21、安装板22等零件,使得母线筒4的直径比较大,为800mm,导致母线筒4的材料增加、内充的气体增加。再加上零部件多、装配工序复杂,使得装配费力、费时。因此,该主母线装置已经不适应GIS小型化、低成本、节能环保(减少气体用量)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三极共箱主母线装置,以解决现有三极共箱主母线装置体积大、结构复杂、零件多、成本高、不利于环保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三极共箱主母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母线筒或母线箱,在母线筒或母线箱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盖板,在母线筒或母线箱内以母线筒或母线箱的竖直中心线为对称轴由外至内分别对称分布有一对A极导体、B极导体及C极导体,每个A极导体、B极导体及C极导体的顶部分别紧固在第一导体上,每个第一导体紧固在各自的盆式绝缘子上,盆式绝缘子与母线筒或母线箱相连,在每个A极导体、B极导体及C极导体的顶部两端分别设有接头及屏蔽头,其中,每对A极导体、B极导体及C极导体上的接头相对设置,在每个接头上设有弹簧触指,每对A极导体、B极导体及C极导体之间分别靠第二导体相连接,第二导体的两端分别插入一对A极导体、B极导体或C极导体的相对布置的两个接头内。
优选地,在所述接头内的表面开有槽,所述弹簧触指设于该槽内。
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零件少;能有效减少气体的用量,因此利于环保;其成本是现有三极共箱主母线装置的70%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原一种三极共箱主母线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D-D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极共箱/筒主母线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D-D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极共箱主母线装置,包括母线筒23或母线箱,在母线筒23或母线箱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盖板33,在母线筒23或母线箱内以母线筒23或母线箱的竖直中心线为对称轴由外至内分别对称分布有一对A极导体24、B极导体25及C极导体26,每个A极导体24、B极导体25及C极导体26的顶部分别紧固在第一导体27上,每个第一导体27紧固在各自的盆式绝缘子28上,盆式绝缘子28与母线筒23或母线箱相连,在每个A极导体24、B极导体25及C极导体26的顶部两端分别设有接头29及屏蔽头30,其中,每对A极导体24、B极导体25及C极导体26上的接头29相对设置,在每个接头29上设有弹簧触指31,在接头29内的表面开有槽,弹簧触指31就设于该槽内,每对A极导体24、B极导体25及C极导体26之间分别靠第二导体32相连,第二导体32的两端分别插入一对A极导体24、B极导体25或C极导体26的相对布置的两个接头29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47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