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甘薯淀粉的加工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03753.6 | 申请日: | 2011-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0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赵鲲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鲲鹏 |
主分类号: | C08B30/04 | 分类号: | C08B30/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17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薯 淀粉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淀粉的加工工艺,更具体地说,是涉及甘薯淀粉的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甘薯属旋花科植物,在块根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甘薯又名红薯(芋)、白薯(芋)、番薯、红苕、山芋瓜等,是高产稳产作物。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尤以黄准平原、四川和东南沿海各省山丘地带较为集中。我国甘薯总产量约为1.5亿吨,占世界总量的80%,居首位,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甘薯含水份60%~80%、淀粉10%~30%、糖分5%左右、以及少量的蛋白质、油脂、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灰分等,另外甘薯还含有一些不利于淀粉加工的物质如酚类氧化酶、果胶、淀粉酶等。酚类氧化酶在鲜薯破碎后与酚类物质作用形成黑色素;果胶粘附力极强,易糊粘筛面和分离机碟片,不易筛分和虿白分离等;淀粉酶能水解少量淀粉为糖,影响淀粉收率,而且糖在条件适宜时会发酵,降低悬浮液pH值,当pH值至水溶性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导致水溶蛋白析出变为暗绿色不溶性浆状物附着于淀粉表面,降低淀粉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品质佳、收率高的甘薯淀粉的加工工艺。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工艺步骤为:
1.鲜甘薯的选择
应选择薯肉为白色、淡黄色的甘薯,其淀粉为粉质淀粉且含量高,可溶性糖、蛋白质、纤维和多酚类物质含量少;选择土块、杂质含量少,表面光洁、无虫蛀、无病斑,没有受过涝害和冻害的新鲜甘薯;选择横切面冒水少,乳汗多,肉质坚实的甘薯;
2.清洗、破碎、细胞分离;
3.纤维洗涤、分离
破碎后的浆料含有淀粉、蛋白、纤维等,必须先去除纤维,除去细胞液的浆料;用泵送至三级压力曲筛、立式离心锥筛洗涤系统,用逆流洗涤法将纤维分离出来;物料在筛面上流动,浆液穿过筛缝,而纤维留存在筛面上;第三级筛上物为洗净的纤维渣,含水量为90%~95%,将其送至形筛、挤压脱水机脱水至含水量60~65%;
4.淀粉精制
纤维洗涤后的粗淀粉,经除砂器除砂、旋转过滤器除去细纤维后,进入浓缩洗涤、澄清旋流器进行蛋白分离及淀粉乳收集;
5.淀粉干燥、冷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粉质细腻、均匀、含水量少、品质佳;
2.本发明能耗小、收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工艺步骤为:
1.鲜甘薯的选择
应选择薯肉为白色、淡黄色的甘薯,其淀粉为粉质淀粉且含量高,可溶性糖、蛋白质、纤维和多酚类物质含量少;选择土块、杂质含量少,表面光洁、无虫蛀、无病斑,没有受过涝害和冻害的新鲜甘薯;选择横切面冒水少,乳汗多,肉质坚实的甘薯;
2.清洗、破碎、细胞分离;
3.纤维洗涤、分离
破碎后的浆料含有淀粉、蛋白、纤维等,必须先去除纤维,除去细胞液的浆料;用泵送至三级压力曲筛、立式离心锥筛洗涤系统,用逆流洗涤法将纤维分离出来;物料在筛面上流动,浆液穿过筛缝,而纤维留存在筛面上;第三级筛上物为洗净的纤维渣,含水量为90%~95%,将其送至形筛、挤压脱水机脱水至含水量60~65%;
4.淀粉精制
纤维洗涤后的粗淀粉,经除砂器除砂、旋转过滤器除去细纤维后,进入浓缩洗涤、澄清旋流器进行蛋白分离及淀粉乳收集;
5.淀粉干燥、冷却。
破碎目的在于破坏鲜薯块根组织,破坏细胞,从而使淀粉颗粒游离出来,以便和其它成份分离。如果粉碎不充分,细胞壁破坏不完全,则淀粉不能充分游离出来,淀粉得率低;如果粉碎过细,则增加淀粉、纤维分离的难度,降低淀粉质量。鲜甘薯组织硬实,需采用二级破碎工艺。
甘薯粉碎后,细胞中的酚类氧化酶被释放出来。酚类氧化酶会与酚类物质作用形成黑色素,导致淀粉色泽发暗,所以在粉碎过程中或粉碎后应加亚硫酸或其他化学物质以抑制氧化酶的作用。
在工艺过程中,粉碎后若将细胞液分离,有以下作用:
(1)可降低后道工序中的泡沫,提高泵等设备的生产效率;
(2)有利于工艺过程水的回用,减少废水排放量;
(3)防止氧化,保持淀粉色泽和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鲲鹏,未经赵鲲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375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豆蛋白纤维与混纺色纱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同径U型连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