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土壤渗滤处理污水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3151.0 | 申请日: | 2011-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0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席北斗;王雷;张列宇;夏训峰;牛永超;熊瑛;王丽君;赵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0;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10001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土壤 渗滤 处理 污水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生物-土壤渗滤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的方法。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膜法是在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通过微生物呈膜状附着于载体表面形成的。通过与污水接触,填料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污染物质作为生长所需养分加以利用代谢,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相比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产生污泥大大减少,处理效果也大大提高,但是产生的污泥还是无法处理,而且由于生物法的局限性,污水中的磷多数存储在污泥中微生物内,不断的富集作用下,污泥中总磷浓度不断升高,剩余污泥难以处理。
土壤渗滤设备是一种自然生态处理方法,以节能、省资源作为指导思想,予以工程化、实用化创造出来的一种小规模的新型污水净化技术,是综合利用土壤-填料-微生物-植物共同作用处理生活污水的复合净化工艺。现有的土壤渗滤设备占地面积大,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土壤毛细结构容易被堵塞,造成系统运行的停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土壤渗滤处理污水的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生物-土壤渗滤处理污水的方法,其步骤包括:
1)污水进行厌氧反应,在厌氧环境下,将易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
2)将经过好氧与厌氧反应的出水混合后布设到土壤中,在土壤-微生物-植物的综合作用下净化水质,并在缺氧条件下污水中硝酸根被反硝化为N2散逸出来;
3)土壤中的出水进行好氧处理,以消解污水中残余的有机物,脱除剩余的氨氮后一部分排出,一部分与厌氧反应的出水混合后布设到土壤中;
4)好氧处理后的污泥返回用到土壤中,作为植物生长的肥料。
所述的方法,其中,污水进行厌氧处理的温度为25-35℃,pH=7.5-8.5。
本发明提供的实现上述方法的装置,其主要由厌氧生物膜反应器、土壤渗滤设备和好氧生物膜反应器组成;其中:
厌氧生物膜反应器内下端设有搅拌器,该厌氧生物膜反应器的出水口连接至土壤渗滤设备进水口的配水管;厌氧生物反应器内搅拌器上方设有填料,填料上生长有厌氧生物膜;
土壤渗滤设备自上而下依次为表面土壤层、砂土层、过滤层和导水层;表面土壤层用于植物,土层由砂子与土壤混合组成,过滤层为无纺布,导水层为铺设的砾石填料;
土壤渗滤设备的出水口连接至好氧生物膜反应器的进水口;
好氧生物膜反应器设有两个出水口,第一出水口用于出水,第二出水口与厌氧生物膜反应器出水口连接;
好氧生物膜反应器内部下端设有曝气盘,曝气盘上方设有填料,填料上生长有好氧生物膜。
所述的装置,其中,厌氧生物膜反应器和好氧生物膜反应器的底部均设是排泥口。
所述的装置,其中,好氧生物膜反应器的曝气盘通过一流量计连接曝气机。
所述的装置,厌氧生物膜反应器的出水口通过水泵连接至土壤渗滤设备的配水管。
所述的装置,其中,配水管为穿孔PVC管,管外包裹一层土工布防止堵塞,土工布外包裹一层具有微电解功能的铁碳填料。
所述的装置,其中,厌氧生物膜反应器、土壤渗滤设备和好氧生物膜反应器的进水口以及出水口均分别安装有电磁阀门。
所述的装置,其中,土壤渗滤设备的出水口经过沉淀池连接至好氧生物膜反应器的进水口。
所述的装置,其中,厌氧生物膜反应器内部和好氧生物膜反应器内部均安装有加热带和温感探头,该加热带和温感探头分别连接设置在厌氧生物膜反应器外部和好氧生物膜反应器外部的温度控制仪。
本发明以厌氧-缺氧-好氧处理方法(简称为A2/O法)为指导思想,采取生物膜法和土壤渗滤设备的有机结合弥补了两种方法的缺陷,将生物膜法的污泥回流至土壤渗滤设备作为植物生长的养分,同时利用植物的生长脱除污泥中的磷,达到磷根本脱除的目的。同时在土壤渗滤设备中填充人工配置的特殊土壤,按照一定比例种植植物,并在布水管外铺设铁碳填料,以提高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防止堵塞现象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实现A2/O法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31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