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的组织细胞染色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2187.7 | 申请日: | 2011-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34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戈;赵艳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新标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30 | 分类号: | G01N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王达佐;洪欣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组织细胞 染色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组织学与细胞学染色方法及其应用,特别涉及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染色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均有50万宫颈癌新发病例,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中国每年有新发病例13.15万例,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8%。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年轻病例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而且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个量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的治疗宫颈癌,可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筛查是目前预防和早期诊断子宫颈癌的主要手段。
自20世纪40年代George Papanicolaou的细胞涂片巴氏染色法(Pap-test)诞生以来,持续40年的巴氏5级分类法使子宫颈癌的发病率降低70%-80%,同时因其成本效益比高在发展中国家应用非常普及。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巴氏染色法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过高。近年来发明了很多新方法和新技术,包括:液基薄片技术(Thin Prep,Liquid-BasedMonolayers TCT)-旨在改进制片质量的技术;荧光检视法(Speculoscopy)-应用化学发光放大技术结合Pap的方法;杂交捕获2(Hybrid Capture 2)技术(HC2)-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DNA的技术;以及用免疫细胞化学法(Immunocytochemical)检测p16INK4a蛋白。尽管如此,巴氏染色法仍是目前筛查宫颈癌的主要手段。
发明概述
第一方面,本文涉及改进的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染色方法,包括
对所述宫颈鳞状上皮细胞进行酸性磷酸酶染色;以及
对所述宫颈鳞状上皮细胞进行巴氏染色。
第二方面,本文涉及改进的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染色试剂盒,包括
细胞酸性磷酸酶染色的试剂;以及
巴氏染色试剂。
第三方面,本文涉及诊断个体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收集个体的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样品,
固定所述样品,
对所述宫颈鳞状上皮细胞进行酸性磷酸酶染色,
对所述宫颈鳞状上皮细胞进行巴氏染色,以及
由病理学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显色结果判断细胞是否为癌细胞或癌前病变。
第四方面,本文涉及个体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的诊断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
固定个体的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样品的试剂;
细胞酸性磷酸酶染色的试剂;
巴氏染色试剂,以及
任选地包括指导病理学专业技术人员对染色细胞进行判断的说明书。
第五方面,本文涉及特殊的固定液,所述固定液包含
A液:柠檬酸钠缓冲液;和
B液:丙酮、甲醛混合工作液。
附图说明
图1、图2为传统巴氏染色显示的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图1、图2分别为20X和40X)。因鳞状上皮细胞的嗜酸性和嗜碱性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图3、图4为改进型巴氏染色显示的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图3、图4分别为10X和20X)。
图5、图6为酸性磷酸酶染色结合改进的巴氏染色的新方法染色显示的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
图7为酸性磷酸酶染色结合改进的巴氏染色的新方法染色显示鳞状上皮细胞早期异常。
图8为酸性磷酸酶染色结合改进的巴氏染色的新方法染色显示鳞状上皮细胞癌性病变(SCC)。
图9显示Hela细胞经传统固定液固定后的酶染色。
图10显示Hela细胞经特殊固定液固定后的酶染色。
实施方案详述
发明人惊奇地发现,利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宫颈细胞酸性磷酸酶(CAP)活性同时结合改进的巴氏染色技术,能够改善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异常的染色效果。
据此,第一方面,本文涉及改进的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染色方法,包括
对所述宫颈鳞状上皮细胞进行酸性磷酸酶染色;以及
对所述宫颈鳞状上皮细胞进行巴氏染色。
第二方面,本文涉及改进的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染色试剂盒,包括
细胞酸性磷酸酶染色的试剂;以及
巴氏染色试剂。
第三方面,本文涉及诊断个体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收集个体的宫颈鳞状上皮细胞样品;
固定所述样品;
对所述宫颈鳞状上皮细胞进行酸性磷酸酶染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新标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新标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21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前立柱与前纵梁连接机构
- 下一篇:婴儿车前轮刹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