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葱白中提取葱酶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300923.5 | 申请日: | 2011-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1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耕;程璐;胡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介眉 |
| 主分类号: | C12N9/00 | 分类号: | C12N9/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 地址: | 430022 湖北省武汉市桥***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葱白 提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葱白提取物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从葱白中提取葱酶的方法。
背景技术
葱白是百合科(Liliaceae)植物分葱Allium fistulosum L.var.caespitosum Makino.的鳞茎。药理学研究表明,葱白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有机含硫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葱白提取物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程度,具有良好的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作用;降血脂和胆固醇,抗氧化损伤、保护血管内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损伤,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保护内皮细胞,减轻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功效,葱白提取物中有效物质的其作用机理尚不得而知。
葱白中存在着一种酶,和其相应有机硫化物底物,当葱白细胞破碎的条件下,二者即结合,反应生成丙酮酸和硫代亚磺酸酯类物质。硫代亚磺酸酯类化合物是葱属众多植物中含硫化合物的前体物质,也是该属物质中众多生物活性的关键物质。该物质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分解为各种含硫化合物。因此对葱白生物活性的研究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含硫化合物的前体物质的研究则成了关键之一,所以对其起重要作用的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如何从葱白提取得到葱酶上没有任何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葱白中提取葱酶的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从葱白中提取葱酶的方法,它是将葱白在-4℃至4℃冷却后,加入提取液在-4℃至4℃均浆后,过滤,在0℃至5℃分离得第一固相和第一液相;在0℃至5℃下,向第一液相中加入第一液相质量的15%~30%聚乙二醇,静置,0℃至5℃离心,得到第二固相和第二液相;将第二固相用pH6~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溶解,经透析后冷冻干燥便可得到葱酶;所述提取液由pH6~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磷酸缓冲液体积9%~12%的甘油,1~4克/千毫升磷酸盐缓冲液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0.002~0.01克/千毫升磷酸盐缓冲液的5’-磷酸吡哆醛和/或磷酸吡哆醛组成。
所述加入提取液在-4℃至4℃均浆是:先将pH6~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甘油,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与葱白混合,在-4℃至4℃冷却不少于5小时后,再加入5’-磷酸吡哆醛和/或磷酸吡哆醛。所述磷酸盐缓冲液是Na2HPO4和KH2PO4的混合液。
所述Na2HPO4和KH2PO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1000毫升磷酸盐缓冲液含7~12克Na2HPO4、含3~8克KH2PO4。
所述透析是在-4℃至4℃利用透析袋截留分子量8000-14000的分子。
其步骤是:
(1)葱白在温度为-4℃至4℃,时间为5小时至24小时;
(2)在冷却的葱白加入pH6~pH6.8的Na2HPO4和KH2PO4磷酸盐缓冲液,及磷酸缓冲液体积9%~12%的甘油,1~4克/千毫升磷酸盐缓冲液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混合,-4℃至4℃预冷5小时至24小时,再加入0.002~0.01克/千毫升磷酸盐缓冲液的5’-磷酸吡哆醛和/或磷酸吡哆醛;在-4℃至4℃匀浆后;0℃至5℃在离心,得到第一固相和第一液相;
(3)在第一液相中加入第一液相质量的15%~30%聚乙二醇,搅拌后静置;0℃至5℃在离心,得到第二固相和第二液相;
(4)将第二固相用pH6~pH6.8的Na2HPO4和KH2PO4磷酸盐缓冲液溶解后;使用的透析袋截留分子量8000-14000分子;透析操作的温度为-4℃至4℃;
(5)将步骤(4)透析后的溶液在是低于-45℃~-30℃温度冷冻后,升华,升华最高温度<35℃;得到葱酶。
步骤(4)中:透析过程中更换pH6~pH6.8的Na2HPO4和KH2PO4磷酸盐缓冲。
提取得到的葱酶经过SDS-PAGE分析得到的图谱显示,该葱酶为混合物,其中浓度较高的成分主要集中在相对分子量40~55kDa之间。本发明葱白中酶的方法操作简便易行工艺质量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介眉,未经张介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09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