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新种Acremonium sp.DPZ-SYz-2-3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0611.4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37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9 |
发明(设计)人: | 潘虎;张偲;龙丽娟;董俊德;张燕英;凌娟;陈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9/42;C05F11/08;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刘明星;余炳和 |
地址: | 510301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纤维素 降解 真菌 acremonium sp dpz syz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新种Acremonium sp.DPZ-SYz-2-3及其在生产纤维素酶和制备生物有机质降解菌肥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Lin P et al.1999)。虽然它只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千分之一,却以相当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高生产 力与珊瑚礁生态系统、上升流区域、海草床生态系统组成了四大海洋高生产力生态系统(龙寒 等,2005)。我国现有红树林15122公顷,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其中海南省是 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区域。红树林沉积物具有强还原性、强酸性、高含盐量、 营养丰富(Takeuchi M et al.,1998;林鹏,1997)等特征。因此,这里蕴涵了大量独特的微生物、 酶和基因资源。近年,红树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引起了更多海洋科学工作 者的关注。但红树林区微生物学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较为薄弱。在有关红树林的研究报道中, 红树林区的微生物学研究文献所占份额极少。目前,红树林区微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红 树林微生物区系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学研究;红树林根际放线菌研究;红树林 区微生物污染生态学研究(Yuan KP et al.,2005;Muniswaran A.et al.1994)。由于红树林区凋落 物等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所以红树林区大量的微生物能够产生纤维素分解酶、木质素分解 酶等物质。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议 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人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上。专家认为,生物质资源转化体系是引领第三次世界能源革命的技术平台。木质纤维素是 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也是当前利用率最低的资源,是各国新资源战略的重点。我国 可利用的木质纤维素每年在7亿吨左右,这些丰富而廉价的自然资源主要来源于农林业废弃 物、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废弃物。所以,纤维素是未来能源利用发展的必然方向(张百良,等, 2007)。木质纤维素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利用木质纤维素制燃料乙醇主要途径是 先把木质纤维素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部分降解为单糖,再利用酵母发酵单糖产燃料乙醇。 其中,木质纤维素降解为单糖的效率较低是制约其工业化利用的因素。因此,筛选新的高效 的纤维素或半纤维素降解菌株是纤维素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国内外对纤维素降解菌的研究 已有20多年的历程,研究报道集中于白腐菌、平革菌、栓菌等几个菌属(Christopher HV et al., 2003;Lekounougou S et al.,2008),其中木霉属是研究最广泛的纤维素酶产生菌,世界纤维素 酶市场中20%的纤维素酶来自木霉属和曲霉属。但近年来,新的纤维素降解菌株的研究报道 也日渐增多(Mario CNS et al.,2008;Revankar MS et al.,2006)。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从中国海南省三亚市热带红树林的根际土壤中筛选出 的,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降解活性的红树植物根际真菌新种:枝顶孢(Acremonium sp.) DPZ-SYz-2-3,该菌于2011年05月16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 中心(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 藏编号:CGMCC No:4810。
本发明的高效纤维素降解真菌新种:枝顶孢(Acremonium sp)DPZ-SYz-2-3从海南省三 亚市的热带红树林的根际土壤中筛选出来的。
其菌学特性描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06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株从白蚁肠道内分离的固氮菌
- 下一篇:一种用于稠油开采的新型油溶性降粘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