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位传感器及其液位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0331.3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52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桥;吴绍风;张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天际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23/22 | 分类号: | G01F23/22;G05D23/3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罗毅萍 |
地址: | 515021 广东省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感器 及其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液位的装置和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液位传感器及基于这种液位传感器的液位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家用电器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对液体液位的探测,如汤煲或中药煲等,能否在最合适的时候停止加热往往决定着剩余汤汁或药液的品质,同时,设置液位传感器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干烧,不过就目前来说,现有技术中对液位的探测效果并不理想。
以中药煲为例,最初的中药煲设置的液位探测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和与微处理器相连的两根探棒,上述液位探测装置通过微型处理器来测量两根探棒之间的电阻变化从而测量中药煲内药液的液位,即当两根探针之间有药液时,两根探针通过药液导通,两根探针之间的药液相当于一个电阻;当两根探针之间没有药液时,两根探针之间的电阻为无穷大,如此,通过上述电阻的变化来检测药液液位。但是,这种方式的准确度不高,在实践中,因各种药液的电解度不同,这种方式可能会造成该输出信号时未输出或提早输出错误信号的情况,用户的体验度并不好。
另一种方式是,煲体底部设置有一个导电体,导电体接地,探棒安装在煲体上,且位于煲体内的适当位置,探棒通过导线分别与微处理器的一个低电平脚和一个高电平脚连接,其中探棒为电容的一个电极,导电体为电容的另一个电极,药液为电容两极之间的介质,从而在探棒与导电体之间形成一个药液电容器C,该电容值C随着药液的减少而变化,由此通过测量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可以间接测量出药液的高度,不过在实践中,这种测量方式的准确度还是不高,有约十分之一的几率可能发生误检,还是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液位传感器及基于这种液位传感器的液位检测方法。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位传感器,包括一端开口的半封闭导热壳体和设置于导热壳体内的发热模块,所述发热模块与导热壳体的顶部抵接,所述导热壳体内部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发热模块靠近导热壳体顶部一侧温度的感温元件,与发热模块和感温元件连接设置有控制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感温元件为热敏电阻。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发热模块包括导热块和内置发热器,所述导热块一端抵接于导热壳体的顶部,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容纳内置发热器的开口,所述热敏电阻设置于内置发热器和导热块之间。
作为另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发热模块包括集成式发热器,所述集成式发热器一端抵接于导热壳体的顶部,所述热敏电阻设置于集成式发热器和导热壳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壳体和发热模块为柱状结构,所述发热模块的至少一部分外侧壁与导热壳体的内侧壁相接触。
更进一步地,所述发热模块和导热壳体顶部内侧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发热模块和传递热量的导热胶。
还进一步地,所述发热模块的顶部形状与导热壳体顶部内侧形状相互配合并紧密接触。
再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壳体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导热块的材质为铝。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采用如下方法实现:
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位传感器的液位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得到:
1)将液位传感器安装在用于容纳并加热液体的容器内;
2)在容器内加入液体;
3)启动发热模块,控制单元检测并记录感温元件的阻值,当感温元件阻值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小于第一预设值R10时,记录感温元件的阻值R1并按如下规则判断容器内液位高低:
31)如R1小于第二预设值R20,说明容器内液位低于设定液位H,执行以下操作:
311)控制单元关闭发热模块并输出提示信号;
32)如R1大于R20,说明容器内液位高于设定液位H,执行以下步骤:
321)控制单元关闭发热模块并启动容器热源加热液体至沸腾;
322)启动发热模块,控制单元检测并记录感温元件的阻值,当感温元件阻值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小于第三预设值R30时,记录感温元件的阻值R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天际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天际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03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