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寻常痤疮的中药汤剂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00227.4 | 申请日: | 201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5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刘雪强;衣翠红;方召云;马玉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雪强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6 | 分类号: | A61K36/8966;A61P17/10;A61K35/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400 山东省文***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寻常 痤疮 中药 汤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制剂,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寻常痤疮的中药汤剂。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患。主要发生于青年男女的面部及胸背部,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部分遗有瘢痕。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青春发育期,痤疮的发病率在90%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有所改变,喜食辛辣肥甘厚味,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妆品,近年来本病有增多的趋势。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复杂,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功能亢进,皮脂分泌增强,为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之皮脂腺导管角化,毛囊口被堵塞,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形成炎症性丘疹、脓疱及结节等。由于本病能影响容貌,降低生活质量,且发病率高,成为现代人十分关注的疾病之一。在皮肤科领域中,对于本病的研究已形成热点。治疗痤疮的西医疗法主要有抑制局部炎症、抗雄激素疗法、抑制皮脂腺分泌等,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着耐药以及毒副作用等。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粉刺”,认为本病形成与肺胃湿热关系密切,青年人生机旺盛,血气方刚,阳热偏盛之体,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充盈体表络脉,气血郁滞而发;面鼻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血热上蒸面颊,或过食辛辣煎炸油腻食品,酿湿生热,结于胃肠,尤其是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加之喜食辛辣刺激食物,亦可以助湿化热,以致湿热互结,湿热循阳明经上行于面颊,使皮脂分泌过盛,或复感毒邪,阻塞毛窍,使气血壅滞,外发肌肤而生脓疱;日久血瘀气滞,形成囊肿结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述:“此证由于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又说:“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慎。过饮醇酒则生火,消灼阴液;过饮茶水则生湿停饮;过食五辛则损气血;伤饥失饱则伤脾胃;其起于膏粱厚味者,多令人荣卫不从,火毒内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治疗寻常痤疮的中药汤剂,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治疗寻常痤疮有效率较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寻常痤疮的中药汤剂,其特征是:采用金银花、苦参、皂角刺、牡丹皮、生地黄、野菊花、浙贝母、地龙、枇杷叶、夏枯草、黄连为原料药,原料药混合后用水浸泡,煎熬后去渣得滤液,原料药的重量份为,金银花27-32份,苦参12-18份,皂角刺14-19份,牡丹皮10-20份,生地黄12-18份,野菊花27-32份,浙贝母9-15份,地龙18-25份,枇杷叶27-32份,夏枯草10-20份,黄连3-7份。
本发明原料的重量份优选范围为:金银花30份,苦参15份,皂角刺15份,牡丹皮15份,生地黄15份,野菊花30份,浙贝母12份,地龙20份,枇杷叶30份,夏枯草15份,黄连6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治疗寻常痤疮有效率较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使用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为一服药:金银花30克,苦参15克,皂角刺15克,牡丹皮15克,生地黄15克,野菊花30克,浙贝母12克,地龙20克,枇杷叶30克,夏枯草15克,黄连6克。将上述11种原料混合,用清洁水浸泡1小时,用水量1500ml,武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煮,取汁200ml,二煎加水300ml,水煎取汁200ml,两煎混合,再煎浓缩至300ml,真空无菌包装,即得成品汤剂。每日一剂分2次口服,每次早晚空腹服150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雪强,未经刘雪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002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粉状茶叶防潮脱氧保鲜剂
- 下一篇:一种挂糊兰花豆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