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短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9934.6 | 申请日: | 201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5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14 | 分类号: | H04W4/14;H04W1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余丽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短消息 处理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短消息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短信业务中,用户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直接发送文本信息到另一台移动终端,网络运营商通过安装于移动终端内的客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简称SIM卡)识别不同用户,对用户身份进行鉴权,接收终端显示的来信号码即为发送终端的SIM卡号码。
电信能力开放平台集成短信业务后,用户可以在应用系统中编辑完短信,然后由应用系统调用开放平台的接口发送短信到接收终端,当应用系统调用开放平台的发送短信功能时,需将短信内容、收信号码、发送号码、发送时间等参数传递给开放平台的发送短信的接口,由网络运营商按照“收信号码”参数发送到接收终端。
但是,现有电信能力开放平台并不验证从应用系统传来的“发送号码”参数的真实性,应用系统也不能获取发送终端的SIM卡信息对用户输入的“发送号码”参数进行验证,因此,发送号码在此过程易被盗用、篡改,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防止短消息发送号码被盗用或篡改,保证短消息发送的安全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短消息处理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设备通过应用系统发送的短消息发送请求,所述短消息发送请求中包含发送号码、收信号码以及短消息内容;
确认所述短消息发送请求中包含的发送号码已通过验证;
将所述短消息内容发送给与所述收信号码对应的移动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短消息处理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设备通过应用系统发送的短消息发送请求,所述短消息发送请求中包含发送号码、收信号码以及短消息内容;
验证模块,用于确认所述短消息发送请求中包含的发送号码已通过验证;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短消息内容发送给与所述收信号码对应的移动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短消息处理系统,包括:应用系统、与所述应用系统通信的开放平台。
其中,应用系统,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短消息发送请求,所述短消息发送请求中包含发送号码、收信号码以及短消息内容,并将所述短消息发送请求向所述开放平台发送;
所述开放平台包括上述短消息处理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确认发送号码是否已验证,若发送号码已验证,则将对应的短消息内容发送到收信号码对应的移动终端。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以防止短消息发送号码被盗用或篡改,保证发送号码的真实性,从而保证短消息发送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短消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短消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短消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短消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短消息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短消息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短消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接收终端设备通过应用系统发送的短消息发送请求,所述短消息发送请求中包含发送号码、收信号码以及短消息内容。
举例来说,短消息处理装置接收应用系统发送的短消息发送请求。所述短消息处理装置可以设置在开放平台中。这里的开放平台是指电信运营商将自身业务如:短信、彩信、语音通话、定位等适配封装后,通过统一标准接口的形式开放给第三方应用系统并供其调用的平台,可以有效地屏蔽异构网络的复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99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田螺去壳机
- 下一篇:杨梅气调贮运保鲜箱及保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