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活性四氢呋喃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9738.9 | 申请日: | 201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2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史一安;王海宁;黄德顺;关欢;李利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333/18 | 分类号: | C07D333/18;C07B5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 呋喃 衍生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四氢呋喃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对烯烃的功能化是一项重要的有机转化反应。通过亲电的卤、硫、硒等试剂对烯烃进行活化,形成鎓离子中间体,再与各种亲核试剂反应,可以方便的得到各种功能化的烯烃。这种鎓离子中间体不光具有高的反应活性,还有其他活性中间体所不具备的高立体选择性,并且由于它特殊的三元环骨架和正电性,也给对它进行化学选择、区域选择以及对映选择性控制提供了可能的机会。
随着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有机合成反应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要求逐渐提高,近些年来对各种高活性鎓离子的反应及其机理的研究,尤其是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鎓离子活性高,不稳定,实现不对称催化反应尤其困难。在卤鎓和硒鎓不对称催化方面近些年先后有了报道。硫鎓方面的不对称催化反应一直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活性四氢呋喃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四氢呋喃衍生物,其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
式I
所述式I中,Ph为苯基,R1为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环己基、2-苯基乙基、苄基或正壬基,R2和R3均选自氢、甲基和乙基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所述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式III所示手性酸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将式II或式IV所示γ-羟基烯烃和式V所示苯基次磺酸酯于有机溶剂中混匀,在指定温度下进行硫环化反应,反应完毕得到所述式I所示化合物;
式II
式III
式IV
式V
所述式II至式V中,R1均为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环己基、2苯基乙基、苄基或正壬基,R2和R3均选自氢、甲基和乙基中的任意一种;R为氢原子、甲基、乙基、正丙基、烯丙基、正丁基、苯基、苯甲酰基、乙酰基、苯基或式B所示基团;R’为甲基、丙基、异丙基或三氟乙基;
该反应方程式为:
上述方法中,所述式II或式IV所示γ-羟基烯烃在由所述式III所示手性酸催化剂、式II或式IV所示γ-羟基烯烃、式V所示苯基次磺酸酯和所述有机溶剂组成的混合液中的浓度为0.05~1摩尔/升,优选0.07-0.1摩尔/升,具体可为0.05-0.08摩尔/升、0.05-0.06摩尔/升或0.06-0.08摩尔/升;
所述式V所示苯基次磺酸酯与式II或式IV所示γ-羟基烯烃的投料摩尔比为1~5∶1,优选1.2∶1;
所述式III所示手性酸催化剂与式II或式IV所示γ-羟基烯烃的投料摩尔比为0.01~0.5∶1,优选0.1∶1,具体可为0.1-0.2∶1。
所述硫环化反应步骤中,温度为-85℃~25℃,优选-85℃至-60℃,时间为12~60个小时,优选48小时,具体可为24-48小时。
所述有机溶剂选自苯、甲苯、三氯甲烷、二氯乙烷和二氯甲烷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三氯甲烷或由体积比为2∶1的三氯甲烷与甲的混合液。
本发明以γ-羟基烯烃为原料,廉价易得的苯基次磺酸酯为硫源,在由酒石酸衍生的手性酸催化下直接进行不对称的硫环化反应,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通过简单的柱层析后处理步骤能够得到光活性的四氢呋喃衍生物。对映体过量值(ee值)最高可以达到63%。另外,本发明实现了历史上首次酸催化的不对称硫环化反应。由于所用的催化剂和硫试剂都比较简单易得,使本发明具有一定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5制备所得1-a结构式所示化合物的核磁氢谱谱图。
图2为实施例1-5制备所得1-a结构式所示化合物的核磁碳谱谱图。
图3为实施例6制备所得1-b结构式所示化合物的核磁氢谱谱图。
图4为实施例6制备所得1-b结构式所示化合物的核磁碳谱谱图。
图5为实施例7制备所得1-c结构式所示化合物的核磁氢谱谱图。
图6为实施例7制备所得1-c结构式所示化合物的核磁碳谱谱图。
图7为实施例8制备所得1-d结构式所示化合物的核磁氢谱谱图。
图8为实施例8制备所得1-d结构式所示化合物的核磁碳谱谱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97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