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数字无线电信号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7470.5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75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J.埃莱恩斯;B.D.格林;M.R.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硅实验室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7/00 | 分类号: | H04B1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岳;蒋骏 |
地址: | 美国德***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数字 无线 电信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数字无线电信号。
背景技术
引入了数字无线电(digital radio)来使得能够接受新数字无线电频谱,所述新数字无线电频谱提供提高的保真度以及附加的特征。当前在美国,数字无线电可使用边带在空中用于模拟载波信号。如在美国商业化的当前系统被称为所谓的HDTM无线电。利用这些边带,广播者能够向模拟载波信号提供一个或多个附加补充信道。
因此,数字或HDTM无线电能够接收这些信号并对它们进行数字解调,以提供包括与模拟无线电信号相同内容的高质量音频信号,或向模拟无线电信号提供附加内容,诸如在一个或多个补充数字信道上可用的补充广播。
通常,数字无线电调谐器被结合在无线电解决方案中,其还包括传统的模拟频谱接收器用于处理模拟载波信号的解调。在用于家中或车辆环境中的数字无线电中,能够并行地运行对于模拟和数字信号两者的解调,因为并不关注功耗。但是,在便携式装置中,数字解调器的过多功耗会不利地影响电池寿命,尤其当数字信号可能不总是可用时。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方面,本发明针对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具有:接收器前端电路,用于接收和处理多个射频(RF)信号以及输出与这些信号对应的下变频信号;第一信号处理器,耦合到所述接收器前端电路,以接收和处理下变频信号来输出从第一RF信号的内容获得的第一信号;以及第二信号处理器,耦合到接收器前端电路,以接收和处理下变频信号来输出从第二RF信号的内容获得的第二信号。另外,所述设备可以包括检测电路,其耦合到接收器前端电路,以检测至少第二信号的存在以及使得第二信号处理器能够响应于所检测存在。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电路可以响应于检测引起接收器前端电路的重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是在单个半导体管芯上包括的单个无线电调谐器,且其可以包括窄带接收器。
又一方面针对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滤波器,用于接收从无线电信号下变频的限带信号以及根据用于对无线电信号编码的脉冲整形函数(shaping function)对限带信号进行滤波。所述设备能够进一步包括:峰值检测器,用于检测滤波器输出中的峰值;以及控制器,用于至少部分地基于所检测的峰值来检测无线电信号中有效信号的存在。在一个例示性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能够在无线电接收器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中实现,以及基于所检测的存在,DSP能够使得耦合到DSP的数字无线电解调器能够对信号执行数字解调。
又一方面针对一种方法,包括:向与脉冲整形函数匹配的滤波器施加引入的限带信号;检测在采样窗期间发生的滤波器输出中的一个或多个峰值;以及至少部分地基于一个或多个检测到的峰值来确定无线电信号中有效数字信号的存在。此检测方法可以用于在对用于解调数字信号的解调器断电的同时检测存在。
再一方面针对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具有:模拟前端,用于接收RF信号并将其下变频为第二频率信号;以及DSP,其耦合到所述模拟前端,用于接收第二频率信号并在对解调器断电的同时确定RF信号中是否存在有效信道。而解调器能够接收并解调第二频率信号,其中,使得解调器能够响应于在DSP中关于有效信道的存在的确定。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的框图。
图1B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电接收器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接收器的进一步细节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一部分的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合成(blending)电路的框图。
图5示出包括数字内容的无线电频谱的一部分。
图6A是由发射器用于生成用于传输的数字无线电信号的脉冲整形函数的图示。
图6B是表示所接收的数字无线电信号的功率包络(envelope)的匹配滤波器输出的功率水平的图示。
图6C是表示所接收的数字无线电信号的功率包络的不同的匹配滤波器输出的功率水平的图示。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用于检测数字无线电信号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检测电路的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硅实验室公司,未经硅实验室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74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