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水比乙苯脱氢催化剂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94251.1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84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宋磊;缪长喜;危春玲;朱敏;徐永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9 | 分类号: | B01J23/89;B01J23/888;C07C15/46;C07C5/333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 代理人: | 沈原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苯 脱氢 催化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水比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催化剂。
背景技术
乙苯脱氢是强吸热、增分子的可逆反应。工业上通常采用惰性气体作稀释剂以降低乙苯分压,促使反应向产物方向移动。水蒸汽在苯乙烯生产中的作用体现在:
(1)加热反应原料到所需温度,避免将乙苯直接加热到更高温度,抑制副反应的发生;
(2)补充热量,以免由于反应吸热而降温;
(3)降低乙苯分压,促使平衡向苯乙烯方向移动;
(4)通过水煤气反应不断排除催化剂上的积炭,使催化剂自动再生。
但水蒸汽加入量受到反应系统允许压力降和能耗这两个因素的制约。苯乙烯生产耗用大量的水蒸汽作为脱氢介质,能耗大、产物冷凝量大、过程设备费用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开发适用于等温式固定床中水比低于1.6(重量)的低水比催化剂、从而降低工业装置操作水比成为苯乙烯装置、特别是大型苯乙烯装置的迫切需要。
苯乙烯催化剂是以氧化铁为主要活性组分、氧化钾为主要助催化剂的铁系催化剂。钾可以成数量级地增加氧化铁的活性,而且能促进水煤气反应将积炭排除、使催化剂自动再生,但钾在反应过程中容易迁移与流失,这是造成催化剂失活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催化剂如果在水比(水/乙苯)低于2.0(重量)下进行乙苯脱氢反应,水煤气反应速度变慢,催化剂表面积炭增加,催化活性快速下降。对此,根据迄今为止的有关文献报导,科研人员已作过很多尝试。如已公开的欧洲专利0177832报道了在催化剂中加入1.8~5.4%(重量)的氧化镁后,催化剂可以在水比低于2.0(重量)下表现出稳定的优良性能,但该催化剂的钾含量较高,大于20%。如已公开的美国专利4535067报道了催化剂中一部分钾以钾霞石复盐形式加入,但该催化剂在614±2℃时转化率不到65%,选择性最高93%,单收不到60%,相对较低,而且,没有涉及催化剂的寿命。
随着苯乙烯装置的大型化,节能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脱氢催化剂的使用条件作微小的改进,不需改动任何设备,不需增加投资,就能使生产企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开发一种适于低水比条件下运行的脱氢催化剂,一直是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往技术中存在的催化剂在低水比条件下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低水比乙苯脱氢催化剂,该催化剂用于乙苯脱氢制备苯乙烯反应具有低水比条件下稳定性好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低水比乙苯脱氢催化剂,以重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份:
(a)69~78%的Fe2O3;
(b)5~10%的K2O;
(c)6~11%的CeO2;
(d)0.5~5%的WO3;
(e)0.5~5%的MgO;
(f)2~5%的MoO3;
(g)2~5%的粘结剂,粘结剂选自高岭土、硅藻土或水泥的一种;
(h)0.001~8%至少一种选自Cu、Sn、Pb的氧化物;
其中氧化钾重量用量的20~40%来源于钼酸钾。
上述技术方案中,以重量百分比计,Fe2O3由氧化铁红和氧化铁黄所组成,其配比为Fe2O3∶Fe2O3·H2O=1.0~3.2∶1。以重量百分比计,至少一种选自Cu、Sn、Pb的氧化物用量优选范围为0.5~5%。
本发明涉及的催化剂组份所用的原料如下:
Fe2O3由氧化铁红和氧化铁黄形式加入;所用K以碳酸钾和K2MoO4形式加入;所用Ce以氧化铈、氢氧化铈或铈盐形式加入;所用W以它的盐或氧化物形式加入;所用Mg以氧化物、氢氧化物或镁盐形式加入;所用Mo以K2MoO4形式加入;其余的元素以氧化物形式加入。在本发明的制备过程中,除催化剂主体成分外还应加入制孔剂和粘结剂,制孔剂可从石墨、聚苯乙烯微球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中选择,其加入量为催化剂总重量的2~6%。粘结剂可从高岭土、硅藻土或水泥中选择。
本发明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42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