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钻柱声传输技术的单向回波噪声抑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4240.3 | 申请日: | 2011-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4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刘钊;樊尚春;井中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10L21/02 | 分类号: | G10L21/02;E21B4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李新华;贾玉忠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钻柱声 传输 技术 单向 回波 噪声 抑制 方法 | ||
1.一种用于钻柱声传输技术的单向回波噪声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传输信道容量分析,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步骤a1、随钻声波传输系统中噪声来源的分析
随钻声波传输系统中存在两种噪声,一种来源于钻头处,由井下钻头击破岩层所产生,以nd表示,其可通过钻柱信道上传至地面;另一种噪声来自于地面设备,由地面设备的电力或机械系统等引起,以ns表示;
步骤a2、上行通道以及下行通道的容量的计算
由信道容量的定义可知,上行通道的容量为:
式中,B为信道通带带宽,Ps(f)、和分别为激励信号、钻头噪声、地面噪声的功率谱密度;
由于系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本身的衰减很大,因此,|H(f)|<<1,以及|H(f)|-2>>1;若和在同一数量数量级,则可忽略不计,即,可认为地面噪声的影响远大于井下噪声,从而可忽略钻头噪声nd的影响;
相应地,下行通道的容量可为:
步骤a3、主要噪声的分析
由于双声接收器安装在钻柱顶端,用于接收由钻头处上传的井下数据,因此,主要考虑上行通道,则仅需考虑地面噪声ns的影响;
步骤2.对回波噪声进行抑制,具体抑制方法为:
步骤b1、在钻杆上布置声接收器
由于声波传播没有方向性,钻柱信道内同时存在上行波和下行波,这样,钻柱顶端处的声接收器不仅接收到上行传输信号,同时还接收到地面噪声以及下行传输的端面反射信号,以及在各个“钻杆-接箍”连接处的反射回波信号;为消除地面噪声和回波,在邻近地面的单节钻杆上以1/4载波波长为间隔布置两个声接收器;
步骤b2、通过检测双声接收器处上、下行信道响应进行回波噪声抑制的建模方法
在忽略外界耦合噪声的影响下,整个传输系统内仅存在地面噪声ns(t)和激励输入信号x(t)两个未知变量,因此,理论上仅利用两个声接收器可实现地面噪声和端面反射回波的抑制;根据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信道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卷积关系,其中:
假设当在钻柱底端施加单位脉冲激励时,位于两个声接收器y1、y2处的脉冲响应分别为h1(t)和h2(t),以及当在钻柱顶端施加单位脉冲激励时,两个声接收器处的脉冲响应分别为h′1(t)和h′2(t),则考虑地面下行噪声ns(t)条件下,当钻柱底端施加上传的输入信号x(t)时,两个声接收器y1(t)、y2(t)的时域信号可表示为:
y1(t)=x(t)*h1(t)+ns(t)*h′1(t) (3)
y2(t)=x(t)*h2(t)+ns(t)*h′2(t) (4)
式中,h1(t)、h2(t)可表示为钻柱上行通道的瞬态脉冲响应;h′1(t)、h′2(t)可表示为钻柱下行通道的瞬态脉冲响应;
对式(3)、(4)进行傅里叶变换,可得其频域表达式为:
联立式(5)、(6),可得如下的矩阵形式:
通过运算可消除地面噪声信号Ns(f),则
式(8)中,分别为h1(t)、h2(t)、h′1(t)、h′2(t)的频域形式,且
对式(8)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可反求出施加于钻柱底端的原始激励信号x′(t),即
根据声波在钻柱中的传播原理,基于钻柱内一维纵波的波动方程,利用有限差分算法将钻柱信道细分为若干质量微元,则波动方程可改写为:
式中,表示j时刻xn处质点位移,Δrn表示xn处微元质量;因此,利用该式(10)可得到钻柱信道中不同位置处质量微元的振动情况,从而获得不同激励条件下钻柱的瞬态振动规律,实现声信号在钻柱信道内的传输过程;在钻柱底端施加单位脉冲激励,利用式(10)可仿真得到钻柱上行通道的瞬态冲击响应h1(t)和h2(t),再通过傅立叶变换,可求的h1(t)、h2(t)的频域表达式同理,在钻柱顶端施加单位脉冲激励,可仿真得到钻柱下行通道的瞬态冲击响应h′1(t)和h′2(t),以及对应的频域表达式
步骤b3、求解施加于钻柱底端的原始激励信号
通过检测两个声接收器y1(t)、y2(t)的信号,利用式(9)可求解施加于钻柱底端的原始激励信号;从而该用于钻柱声传输技术的单向回波噪声抑制方法通过改进的回波噪声抑制分析模型,实现下行的地面噪声与反射回波的抑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424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