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RH精炼炉浸渍管用浇注料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93520.2 | 申请日: | 2011-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3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 发明(设计)人: | 陈希来;徐国涛;邹龙;刘黎;陈小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35/66 | 分类号: | C04B35/66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涂洁 |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rh 精炼炉 浸渍 管用 浇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浇注料,具体的说是RH精炼炉浸渍管用浇注料。
背景技术
RH精炼炉是炉外精炼过程中生产高质量钢材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之一。目前为止,浸渍管是制约RH炉寿命的关键环节,其原因是浸渍管工作条件及其恶劣,除直接与钢液、熔渣接触外,还在间歇式操作过程中经受极冷极热双重考验。一方面,由于浇注料易粘渣,浸渍管外表面附着的较厚炉渣会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同时使用刮渣器刮渣过程中会造成浇注料垮塌;另一方面,由于浇注料的抗热震性能差,易出现裂纹及造成结构剥落。目前RH炉浸渍管用浇注料有2种,一种是铝镁(Al2O3-MgO)质,一种是铝尖晶石(Al2O3-MgO□Al2O3)质,由于它们主要由MgO和Al2O3组成,由于氧化物本身固有的原因此其抗侵蚀性能、抗渣渗透性及抗热震性较差,同时还易粘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抗侵蚀性能、抗渣渗透性及抗热震性好的RH精炼炉浸渍管用浇注料。
包括骨料及基质材料组成的混合料,以及添加剂,所述基质材料中含有重量百分比为7.5-23.5%SiC。
所述SiC为SiC造粒颗粒,所述SiC造粒颗粒内核为SiC核,表层覆盖有抗氧化剂层。
所述SiC造粒颗粒的制备方法为将粒度为0.05-0.005mmSiC颗粒与粒度为SiC颗粒粒度1/5-1/10的抗氧化剂微粉以1∶0.4-0.6的重量比混匀,再加入混匀料总量5-8%的胶黏剂,再次混匀后将其混合物于180-220℃温度下保温20-28小时,然后破碎成粒度为0.01-0.1mm的SiC造粒颗粒。
所述骨料为致密刚玉,所述基质材料还包括致密刚玉粉、硅微粉、铝酸钙80水泥以及电熔镁砂粉和/或电熔尖晶石粉,所述骨料占混合料总量的55-75%,余量为基质材料。
所述骨料中的致密刚玉为电熔白刚玉、电熔棕刚玉、电熔亚白刚玉、烧结板状刚玉中的至少一种,颗粒级配及其在混合料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为:8-5mm的14-20%,5-3mm的15-20%,3-1mm的10-15%,1-0.1mm的16-20%。
基质材料中各组分在混合料中所述重量百分比为:致密刚玉粉1-15%、电熔镁砂粉和/或电熔尖晶石粉3-10%、SiC造粒颗粒7.5-23.5%、硅微粉0.5-1.5%及铝酸钙80水泥3-8%。
所述添加剂包括FDN减水剂,加入量为混合料总重量的0.05-0.5%。
所述添加剂包括防爆有机纤维,加入量为混合料重量的0.01-0.2%。所述防爆有机纤维可以列举出如聚丙烯纤维或聚乙烯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胶黏剂为聚乙烯醇木质素磺酸钙或羧甲基纤维素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抗氧化剂为α-氧化铝微粉、氧化锆微纳米粉或氧化镁粉中的至少一种。
由于SiC为非氧化物,本身具有优良的热震稳定性和抗渣性,加入到基质材料中会使得制备的浇注料具有优异的热振稳定性及难被熔渣润湿等性能,在RH精炼炉浸渍管浇注料中引入SiC后,可很好的改善目前所使用浇注料抗渣侵蚀性能、抗热震性,解决耐材严重挂渣的问题。
虽然SiC本身为非氧化物,但长期接触空气后仍会发生氧化,因此发明人考虑SiC表面覆盖抗氧化剂以提高SiC的抗氧化性能。实现SiC表面覆盖抗氧化剂的方法有多种,SiC造粒的方法最为简单可行,通过使用粒径较大的SiC颗粒与粒径极小、比表面积大、活度高的抗氧化剂微粉的混合,由于两者粒径及活度不同,在混合时抗氧化剂微粉可以均匀的粘附在SiC颗粒表面,再通过胶黏剂使抗氧化剂微粉牢固附着并在SiC颗粒表面形成抗氧化剂层,即使经过后续保温破碎处理,仍能有效保证具有以SiC颗粒为核、表面覆盖抗氧化剂层结构形式的SiC造粒颗粒存在。上述结构的SiC造粒颗粒能够长期抗氧化,从而大幅提高浇注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所述SiC造粒颗粒加入量最好占混合料总量7.5-23.5%,不宜过多或过少,过多会影响浇注料的强度性能;过少则抗侵蚀性能、抗渣渗透性及抗热震性好及挂渣问题改善不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35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