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十四醇相变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90351.7 | 申请日: | 201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7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郭军红;马永强;杨保平;周应萍;崔锦峰;李延华;刘永亮;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5/06 | 分类号: | C09K5/06;B01J13/18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地址: | 73005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十四 相变 微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
背景技术
相变微胶囊材料是应用微胶囊技术在固-液相变材料微粒表面包覆一层性能稳定的高分子膜而构成的具有核壳结构的新型复合相变材料。相变微胶囊材料在相变过程中,作为内核的相变材料发生固液相转变,而其外层的高分子膜始终保持为固态,因此该类相变材料在宏观上将一直为固态微粒。相变微胶囊的这种吸热、放热功能,可使其温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恒定状态,即可起到“控温”作用。
正十四醇是一种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的相变材料,但由于其分子为直链结构且含有极性的羟基基团,故一直存在乳化难、乳液易团聚等问题,从而难以微胶囊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正十四醇相变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正十四醇相变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基于微胶囊的总质量,按质量百分数计,微胶囊配方为:
正十四醇乳液 60%~70%
三聚氰胺-甲醛预聚体 30%~40%;
基于制备正十四醇乳液各组分的总质量,按质量百分数计,制备正十四醇乳液各组分的组成为:
基于制备三聚氰胺-甲醛预聚体各组分的总质量,按质量百分数计,制备三聚氰胺-甲醛预聚体各组分的组成为:
正十四醇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按以上所述组分及其配比进行配料,其步骤为:
正十四醇乳液制备步骤为:
(1)将配方量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树脂、氢氧化钠和乳化剂加入到去离子水中,混合,60℃水浴加热,搅拌均匀得到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树脂钠盐水溶液,然后使用10%柠檬酸水溶液其调pH=4~5,制成乳化剂水溶液,备用;
(2)将正十四醇加入到乳化反应釜中,加热熔融;
(3)在1000r/min搅拌转速下,将乳化剂水溶液均分为5份分批加入到乳化反应釜中,每次间隔5分钟,最后一批乳化剂水溶液加完后直接调搅拌转速至4000r/min,搅拌40分钟制得正十四醇乳液,出料,备用;
三聚氰胺-甲醛预聚体的制备步骤为:将配方量的三聚氰胺,甲醛水溶液和去离子水加入到一个包含有机械搅拌、冷凝管、温度计及加料口的四口容器中,水浴加热至75℃,待体物料系透明后用10%三乙醇胺水溶液调pH=8~9,然后恒温反应30分钟制得预聚体,出料,备用;
正十四醇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步骤为:
(1)将配方量的正十四醇乳液加入到一个包含有机械搅拌、冷凝管、温度计及加料口的四口容器中,机械搅拌,水浴加热至70℃;
(2)将配方量的三聚氰胺-甲醛预聚体加入到恒压滴液漏斗中,然后从四口容器的加料口开始滴加预聚体,控制滴加速率在0.5mL/分钟以下;
(3)三聚氰胺-甲醛预聚体滴加完毕后,升温至75℃,保温反应2小时,出料,真空抽滤、干燥,得到正十四醇相变储热微胶囊的粉末产品。
本发明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树脂(SMA)钠盐为阴离子乳化剂与非离子乳化剂配合使用,采用微乳液的O-D(液晶相)乳化法与PIT(转相温度法)相结合的乳化方法,解决了正十四醇乳化难的问题,该相变微胶囊基本无甲醛残留、粒径均匀、相变潜热大、耐有机溶剂、耐水性好。制得的相变微胶囊芯壁比高、相变潜热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正十四醇相变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基于微胶囊的总质量,按质量百分数计,微胶囊配方为:
正十四醇乳液 60%~70%
三聚氰胺-甲醛预聚体 30%~40%;
基于制备正十四醇乳液各组分的总质量,按质量百分数计,制备正十四醇乳液各组分的组成为:
基于制备三聚氰胺-甲醛预聚体各组分的总质量,按质量百分数计,制备三聚氰胺-甲醛预聚体各组分的组成为:
根据以上所述的正十四醇相变微胶囊,乳化剂为辛基酚聚氧乙烯醚。
正十四醇相变微胶囊的制备方法,按以上所述组分及其配比进行配料,其步骤为:
正十四醇乳液制备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903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