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污泥减量化功能的污水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4376.6 | 申请日: | 201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8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周浩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世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06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污泥 量化 功能 污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具体是一种具有污泥减量化功能的污水处理方法,该方法能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消减剩余污泥量。
背景技术
我国污水的处理大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具有基建投资省、处理效果好的优点,但它一直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剩余污泥通常含有相当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及未稳定化的有机物,如果不进行妥善的处理与处置,将会对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的污染。在传统活性污泥法中,每降解1kgBOD5(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五日生化需氧量)会产生大约15~100 L的剩余污泥,用于处理或处置剩余污泥的费用约占污水处理总费用的25%~65%。
污泥中的固体有的是截留下来的悬浮物质,有的是由生物处理系统排出的生物污泥,有的则是因投加药剂而形成的化学泥,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量约为处理水体积的0.15% -1%左右。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就是要通过适当的技术措施,使污泥得到再利用或以某种不损害环境的形式重新返回到自然环境中。这些污泥一般富含有机物、病菌等,若不加处理随意堆放,将对周围环境产生新的污染。污泥的最终处置方法主要有:农用、填海、焚烧、埋地,但在最终处置之前必需对污泥进行减量化和稳定化,才能用于最终处置
目前主要采用的污泥减量方法有;解偶联、高浓度溶解氧、好氧一沉淀一厌氧(OSA)工艺、溶解细胞法,如臭氧、氯气、酸碱、加热、超声波、生物溶胞,微型动物减少剩余污泥量、多级活性生化处理工艺、污泥机械破碎法、湿式催化氧化两相技术( WAO)等等。但上述技术都普遍存在技术不成熟、运行费用高、投资大等缺点。超声波处理污泥的技术,目前国内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的阶段,还没有应用于工程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污泥减量化功能的污水处理方法,该方法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能够大大减少污泥排量。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污泥减量化功能的污水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原水首先进入物化段,物化段包括指格栅和初沉池,处理后排入生化池进行生化处理,通过污水中自身含的微生物去除有机污染物,将有机化合物转变为无机小分子物质;
2)经生化处理后的废水进入二沉池,经过1~1.5小时停留沉淀后,达标污水排出,从沉淀的污泥中抽取一部分为回流污泥回流至生化池,另取一部分为剩余污泥输送至中间微生物培养池,剩余污泥提取量为回流污泥的5%;
3)剩余污泥在中间微生物培养池内的好氧状态下,培养土著微生物,并把培养好的污泥的90%回流到生化池前端中,在生化池中对剩余污泥进行生物溶胞作用,达到污泥泥龄的放大;其余部分培养好的污泥回流到物化段,对物化段的原水进行喷淋消臭;
4)二沉池的出水进入除磷池进行后置化学除磷,出水达标后排放;
5)隔一定周期后将二沉池的污泥全部排出至污泥脱水中心,经脱水后上清液回流至生化池前端,而干污泥则填埋或制砖。
上述步骤2)中回流污泥的内回流比为300-500%。中间微生物培养池中污泥浓度控制在8000-10000mg/L,生化单元污泥浓度控制在5500mg/L以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使整个系统的污泥减量化,年均产泥量是原有系统的15-20%;
2、在预处理阶段进行消臭,改善了周边环境;
3、后置除磷,可使总磷得到95%以上的去除,且加药量低于常规处理;
4、产生的污泥脱水性能好,含水率能达到70%;
5、可以大大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是原有处理能力的1.3-1.5倍。
表1为常规工艺与本发明工艺的运行参数比较
表1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路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一、本发明的硬件构成
本发明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生化单元:
即生化池,在生化池内,通过污水中自身含的微生物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将有机化合物转变为无机小分子物质;
(2)沉淀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世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世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43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