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气回收专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83529.5 | 申请日: | 2011-09-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2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 发明(设计)人: | 熊银伍;孙仲超;傅翔;王鹏;吴涛;郭良元;梁大明;李雪飞;董卫果;李艳芳;肖宏生;国晖;刘春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 
| 主分类号: | C01B31/10 | 分类号: | C01B3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 地址: | 10001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 回收 专用 活性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回收专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活性炭及其制备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环境保护与能源安全呼声的日益增强,对油库、加油站以及汽车油箱等挥发出来的油气加以控制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早在1995年,我国有关部门就颁布了小汽车必须加装油气回收炭罐的标准。2007年,我国进一步实施了汽油周转量较大油库、加油站等必须安装油气回收吸附装置的标准或法规。吸附法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油气回收方法,也是目前国内采用的主要油气回收方法,但国内油气回收吸附剂(油气回收专用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尚处于研发阶段,因此,迫切需要提供一种油气回收专用活性炭以满足国内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气回收专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的活性炭可大大增加油气吸附性能,改变了现有活性炭对油气吸附能力低下的现状。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油气回收专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至少两种原料煤经破碎和磨粉后得粉料,将所述粉料进行挤压成型得成型料;
(2)将所述成型料进行炭化得炭化产物;
(3)所述炭化产物经活化后即得所述活性炭。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原料煤可选自无烟煤、烟煤、褐煤和泥煤中至少两种。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原料煤可为无烟煤与烟煤、褐煤和泥煤中任一种的混合物;所述无烟煤与烟煤、褐煤和泥煤中任一种的质量份数比为(1-5)∶1,具体可为1∶1、3∶1或5∶1;本发明采用以无烟煤为主要原料,适当配入其它煤种的方法,可提高所制备的活性炭的吸附能力。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2)中所述炭化终温可为550℃-700℃,具体可为550℃、600℃或700℃;所述炭化的升温速率可为5℃/min-15℃/min,具体可为5℃/min、10℃/min或15℃/min。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3)中所述活化的活化剂可为水蒸气。
上述的制备方法中,步骤(3)中所述活化的温度可为700℃-950℃,具体可为700℃、800℃或900℃;所述活化的时间可为1小时-4小时,具体可为2.5小时、3小时或4小时。
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备的活性炭。
本发明制备的油气回收专用活性炭不仅大大提高了油气回收效率,而且其它指标也有相应的提高,与现有商用活性炭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制备方法:采用以无烟煤为主,适当配入至少一种其它煤种为原料,通过对原料配方进行改进,对传统的活性炭生产工艺进行了创新,制备出新产品,用于油气回收领域。
(2)优异的指标:将本发明的油气回收专用活性炭与现有市售的活性炭产品的BWC指标进行对比,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本发明提供的活性炭,在不降低耐磨强度的情况下,指标性能优良,可以用于油气回收等特殊领域。本发明的油气回收专用活性炭指标优良,特别适合作为油气回收吸附剂,为我国油气回收吸附剂的国产化提供了前提,为活性炭系列产品添加了新的产品。本发明内容工艺简单,工业上具有可操作性,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属于低成本,高性能产品,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丁烷工作容量为单位体积的活性炭材料对丁烷的饱和吸附量与在规定条件下经干燥空气吹扫后仍保留的丁烷量之差值。
采用美国ASTM D 5228-92标准,丁烷工作容量的测试方法具体如下:将已知体积和重量的活性炭吸附丁烷蒸汽至饱和,记录饱和时的吸附量;然后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干燥空气吹扫炭层,损失的重量就是丁烷工作容量,并以每100ml的活性炭所损失的丁烷重量来表示。
活性炭丁烷工作容量(BWC)按下式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未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35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