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PLC组成的多模式集散控制电解槽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82875.1 | 申请日: | 201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48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袁进禹;蒋小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21/12 | 分类号: | C25D21/12 |
代理公司: | 沈阳圣群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1 | 代理人: | 王钢 |
地址: | 110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plc 组成 模式 集散 控制 电解槽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解槽控制系统,尤其涉及针对电解铝工程采用的基于PLC组成的多模式集散控制电解槽控制系统,它可以根据电解槽的控制要求设置几个控制模式,并分别通过在线检测电解槽工作状况,智能控制调整电解槽工作状况使其工作最佳状态,同时具有自动和手动处理异常事故功能。
背景技术
电解铝生产系统是典型的大容量直流用电负荷,整个工艺生产系统是由多台机组并联构成的整流装置和多达几百台的电解槽串联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庞大系统,每个电解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单元,其本身控制、操作、管理十分复杂,在生产过程中只有每个电解槽都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才能够保证整个电解直流系统完好工作,然而,现代化大型预焙电解槽正常生产时是处于封闭状态,不能够靠人工来对其进行控制、操作、管理,只有依靠自动控制装置来实现对电解槽的加料、配料、铝水平、极距、出铝、阳极效应等进行控制管理,目前,国内在电解槽控制领域均采用的是基于单板机基础上研制开发的单元式槽控机,既每个电解槽配置一个槽控机,每个电解生产系统设置一个规模庞大的上位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存在许多缺点:1)基于单板机基础上研制开发的单元式槽控机现场修改工作程序和界面性能较差,质量难以保证;2)独立工作时性能较差;3)每个槽控机只能控制一个电解槽;4)需要有一个性能强大的后台计算机系统对其进行支持,严重的制约了其性能的发挥和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PLC组成的多模式集散控制电解槽控制系统,目的是使一个PLC可以控制多台电解槽,操作简单,提高使用性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基于PLC组成的多模式集散控制电解槽控制系统,由下述结构构成:PLC,用于接收远程I/O采集模块采集到的信号并处理后传到阳极提升控制模块和打壳下料控制模块;I/O采集模块,用于对电解槽的信号进行收集并传至PLC;阳极提升控制模块,用于接收PLC的控制信号;打壳下料控制模块,用于接收PLC的控制信号。
基于PLC组成的多模式集散控制电解槽控制系统,还包括电解槽信息显示模块,用于接收PLC的显示信号。
所述的电解槽为3-5台。
所述的PLC与远程I/O采集模块通过通讯线连接。
所述的PLC与电解槽信息显示模块通过通讯线连接。
所述的PLC与上位机通过通讯线采用总线方式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效果:基于PLC建立的电解槽控制系统,软件编制灵活,修改方便、便于由于工艺条件的变化电解槽的升级控制;一个PLC可以控制多台电解槽,在每个电解槽上设置远程I/O采集模块,由远程I/O通过通讯电缆与PLC数据通信,这样既可以减少由电解槽至槽控机之间的大量电缆连接,又提高了控制可靠性;基于PLC建立的电解槽控制系统独立性强,在没有上位计算机系统的情况下仍能够独立工作并具有强大的数据储存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硬件配置示意图。
图中:1、PLC;2、远程I/O采集模块;3、电解槽信息显示模块;4、阳极提升控制模块;5、打壳下料控制模块;6、通讯线;7、电解槽;8、上位机。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基于PLC组成的多模式集散控制电解槽控制系统,由下述结构构成:PLC1,用于接收远程I/O采集模块2采集到的信号并处理后传到阳极提升控制模块4和打壳下料控制模块5;I/O采集模块2,用于对电解槽7的信号进行收集并传至PLC1;阳极提升控制模块4,用于接收PLC1的控制信号;打壳下料控制模块5,用于接收PLC1的控制信号;电解槽信息显示模块3,用于接收PLC1的显示信号;电解槽7为3-5台。
PLC1与远程I/O采集模块2通过通讯线6连接;PLC1与电解槽信息显示模块3通过通讯线6连接。
所述的PLC与上位机8通过通讯线采用总线方式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28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