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低中性点接地极跨步电压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82634.7 | 申请日: | 201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4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洪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3/00 | 分类号: | H02G13/00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孔金满 |
地址: | 11400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中性 接地 跨步 电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电领域中的接地系统技术,特别是一种降低中性点接地极跨步电压的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矿山等特定的土层比较薄、含有沙石土层、岩石较多的地质条件的地区,按现行标准装置,接地线入地以下采用没有绝缘要求的裸线与接地极相连接。为了满足接地电阻RE≤4 的要求,通常采用增加埋入深度L和加大接地极的几何尺寸措施。通常要求接地极埋入深度L=1.5m左右,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接地电阻值来减少地表的电流密度,最终保证跨步电压的安全。但是,以上措施效果甚微,让接地电阻值无限制的减少只能成为一种理想。在380/220伏供电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时,经过理论测算,接地总电流I不超过27.5A。当人体接触到裸露的中性点接地线时,人身将通过的电流约为11毫安,当触电时间超过10秒时,人体已进入不易摆脱阈值区域,这种接地极的安装标准装置,对人员是没有绝对安全保障的。
这种接地装置除了上述对人身有接触性伤害外,在中性点接地装置周围,还存在另一种对人身的潜在危险-——跨步电压伤害。所谓跨步电压是指人的两脚间在0.8m距离时的接地电位差,跨步电压最危险的区域,是在距离接地极或接地线0.8m半径内(接地极与接地裸线是等电位的)。在雨天系统接地时,中性点接地极处的跨步电压致使人身通过的电流可以高达76毫安,该电流可使触电者在2秒时间内进入不易摆脱阈值区域,可使人出现肌肉收缩、呼吸困难、心脏机能紊乱等反应,对触电者构成了致命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中性点接地线近距离跨步电压的装置,消除跨步电压最危险的区域,保障人身安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降低中性点接地极跨步电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埋入地下的接地电极与变压器中性点接手之间设有绝缘接地导线棒,所述的绝缘接地导线棒由中间导电体和包围此中间导电体的绝缘外层所组成,所述的绝缘接地导线棒的中间导电体的C端与埋入地下的接地电极连接,所述的绝缘接地导线棒的中间导电体的S端与变压器中性点接手相连接,所述的绝缘接地导线棒垂直埋入地下的深度大于或等于跨步距离0.8m。
所述的绝缘接地导线棒由绝缘接地导线棒Ⅰ和与此绝缘接地导线棒Ⅰ连接的绝缘接地导线棒Ⅱ所构成的组合件,所述的绝缘接地导线棒Ⅰ的中间导电体的C端与埋入地下的接地极相焊接,另一端制成带有外螺纹的凸头,所述的绝缘接地导线棒Ⅱ的中间导电体一端设计成带有内螺纹的凹形结构,并与绝缘接地导线棒Ⅰ的中间接导电体的外螺纹连接,所述的绝缘接地导电棒Ⅱ的S端与变压器中性点接手相连接。
本发明的降低中性点接地极跨步电压的装置采取其措施是将入地后的接地下引线裸线改为绝缘导线棒与接地极相连接,使靠近接地线的地表电位与深埋地下的接地极电位有效的隔离开L长距离。把接地线周围半径0.8m范围内的接地电压最险的区域移至地下深处。从图1接地电压分布曲线图中可以看出,曲线最陡峭的区域段被削峰,使接地电压分布曲线变得平缓---平均斜率下降,消除了接地线周围半径0.8m的最危险区域,让接地电压分布的均衡度得到了改善,电压分布区间延伸到接地极周围半径20m之外。在中性点接地线周围半径0.8m范围内,接地电压的曲线变化率不在是最大值,而是接近于一段水平的直线(斜率为零,接地电压梯度为零),如图1所示,这样就把跨步电压的最危险区域转变为跨步电压最安全区域(约为等电位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延伸应用于各种避雷器的接地线,在避雷器工作过程时,降低接地极周围的跨步电压,使其对人畜的伤害降至最低程度。通过应用绝缘接地导线棒,把接地电压分布规律理想化,使接地线周围半径0.8m范围内的接地电压变化率最大的区域得以较理想的抑制,让接地电压分布较均衡的延伸到接地线周围半径20m之外,降低了常规的中性点制作方法所产生的跨步电压对人畜的伤害危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接地电压分布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绝缘接地导线棒采用组合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未经鞍钢集团矿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26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