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褐煤提质废水的处理工艺及褐煤提质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81934.3 | 申请日: | 2011-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6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柏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柏荣 |
| 主分类号: | F26B23/10 | 分类号: | F26B23/10;F23G7/06;F26B1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曹志霞;李赞坚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褐煤 废水 处理 工艺 系统 | ||
1.一种褐煤提质废水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将褐煤提质过程中产生的高水蒸气含量废气送至燃烧器中进行焚烧,而后随同导热介质送入褐煤提质装置的导热介质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褐煤提质废水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对褐煤提质装置的导热介质出口排出的高温烟气进行包括冷凝的处理,将得到的水回收利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褐煤提质废水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为设置在用于向褐煤提质装置提供导热介质的导热介质供应装置中的燃烧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褐煤提质废水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对褐煤提质装置的导热介质出口排出的高温烟气进行余热回收后再进行冷凝或者在余热回收的同时进行冷凝。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褐煤提质废水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对冷凝后得到的废气再进行包括脱硫、脱硝的无害化处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褐煤提质废水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在高水蒸气含量废气送至燃烧器中焚烧前先进行除尘处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褐煤提质废水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焚烧时的配风量为可燃物质充分燃烧需氧量的50%~30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褐煤提质废水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焚烧时的配风量为可燃物质充分燃烧需氧量的12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褐煤提质废水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焚烧时的燃烧温度控制在800℃~160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褐煤提质废水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焚烧时的燃烧温度控制在900℃~1200℃。
11.一种褐煤提质系统,包括:
褐煤提质装置,设有导热介质进口;
导热介质供应装置,与所述导热介质进口连接,向所述褐煤提质装置输送导热介质;
其特征在于,所述褐煤提质装置的排气端与所述导热介质供应装置连通,将排气端排出的高水蒸气含量废气送入至导热介质供应装置中的燃烧器进行焚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褐煤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回收处理装置,与褐煤提质装置的导热介质出口导通,对导热介质出口排出的高温烟气进行包括冷凝的处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褐煤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处理装置对褐煤提质装置的导热介质出口排出的高温烟气进行余热回收后再进行冷凝处理或者在余热回收的同时进行冷凝处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褐煤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回收处理装置对冷凝后得到的废气再进行包括脱硫、脱硝的无害化处理。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褐煤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余热锅炉装置以及烟气脱硫装置,所述余热锅炉装置对高温烟气进行冷凝,所述烟气脱硫装置对冷凝后的烟气进行气体污染物处理。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褐煤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除尘装置,所述除尘装置的进口与所述褐煤提质装置的排气端连接,所述除尘装置的出口与燃烧器连通,对高水蒸气含量废气在送至燃烧器中焚烧前先进行除尘处理。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褐煤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装置为旋风除尘装置。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褐煤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依次连通的烧嘴、混风室、燃烧室。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褐煤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烧嘴的体积小于混风室,所述混风室的体积小于燃烧室。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褐煤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烧嘴包括主燃料入口、主燃料助燃风入口、高水蒸气含量废气入口,废气助燃风入口,其中,所述高水蒸气含量废气入口与所述褐煤提质装置的排气端连通。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褐煤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依次连通的烧嘴、混风室、燃烧室,所述烧嘴包括主燃料入口、主燃料助燃风入口、高水蒸气含量废气入口,废气助燃风入口,其中,所述高水蒸气含量废气入口与除尘装置的出口连接。
2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褐煤提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褐煤提质装置包括外壳、分别设置在外壳两端的进料端、出料端,从外壳中心由内向外设有至少两级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设置在外壳上的排气端导通;在所述外壳位于进料端与出料端之间的腔体中设有导热机构,所述导热机构在靠近出料端处设有导热介质进口,在靠近进料端处设有导热介质出口,所述导热机构包括多组间隔分布的导热单元,所述导热单元包括多个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与导热介质进口及导热介质出口导通,相邻导热管之间沿纵向设有与竖直方向向下倾斜的多个翅片,排气通道旁的导热管之间设置的翅片,下端部向远离排气通道的方向倾斜,遮挡住排气通道壁面上开设的排气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柏荣,未经李柏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193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