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质污泥再生燃料炭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1592.5 | 申请日: | 201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8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东 |
主分类号: | C10L5/46 | 分类号: | C10L5/46 |
代理公司: | 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 50210 | 代理人: | 胡荣珲 |
地址: | 400015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污泥 再生 燃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质污泥再生燃料炭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质燃料为江河、湖泊、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漂浮废弃物,以及工业、农业生产中带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废弃物,建筑施工中废弃的竹、木,环境园林、林业修枝砍伐的废弃物,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木质废弃物、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农业废弃物秸秆等,这些生物质燃料通常不进行垃圾处理,往往废弃在垃圾场或田间,造成污染环境。
另外,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因污水处理产生的大量污泥(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含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细菌等固态、半固态、半液态废弃物)带给生态的另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以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对上述污水的处理,通常采用填埋、作为肥料使用以及焚烧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以下缺点:1.采用填埋的方法,这种方法将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并且污泥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细菌等会污染地下水;2.作为肥料使用,常会因施肥引发农产品安全,影响人体健康,并且还会造成二次污染;3.也有将污泥烘干后,作为燃料使用,然而将污泥作为燃料使用,制作过程复杂、成本高,不能用于工业化生产。
目前也有将污泥与生物质燃料混合制成生物合成炭,由于这种方法没有将合成炭进行灭菌、除臭处理,使其在运输过程中造成合成炭中所带的病虫害、细菌、臭气到处传播,造成二次污染。另外,这种方法制备的合成炭,污泥含量大,而污泥中的碳含量较低,即使添加了少了的碳粉,但因碳粉的燃烧时间短,使得合成炭的热值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质污泥再生燃料炭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可以对污泥和废弃生物质燃料的处置和综合利用,所制备的燃料炭环保、燃点低。燃料炭的燃烧生成物少,硫含量低,本发明能充分利用污泥和各种废弃物(生物质燃料),可以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本发明所述生物质污泥再生燃料炭的制备方法,有以下步骤:
1)取含水率70-90%的污泥,喷洒用于除臭、灭菌的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3%的生物质醋液,放置2-3个小时,得到处理后的污泥;
2)取生物质燃料,粉碎,取粒径<6mm生物质燃料,喷洒重量百分比浓度为1-5%的生石灰,放置1-2个小时得到处理后的生物质燃料;
3)取步骤1)所述的处理后的污泥70-80重量份,步骤2)所述的处理后的生物质燃料16-22重量份,粒径<0.5cm煤或炭粉4-8重量份,混合,得到污泥、生物质燃料、煤或炭粉的混合物;
4)步骤3)所得混合物经100-300℃的高温灭菌,使混合物干燥至含水率为15-45%;
5)步骤4)所得混合物,筛选,除去金属杂质和粒径≥6mm的杂质;
6)将步骤5)所得混合物加工成型,得到产品。
所述步骤3)中取污泥75重量份,生物质燃料20重量份,粒径<0.5cm煤或炭粉5重量份,混合。
所述生物质燃料为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木屑以及农业、林业、园林绿化、建筑、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将步骤5)所得混合物加工成2-6cm直径圆柱、圆粒状固态成品。
将步骤5)所得混合物挤压成直径为8-12cm带1—2cm的蜂窝煤状固态成品。
所述步骤3)中再添加20-40重量份步骤2)所述处理后的粒径小于生物质燃料5×5×30mm替代煤或炭粉。
所述生物质醋液为木醋液、玉米核醋液、杂草醋液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制备过程中的筛选,可以采用一般的筛选和磁性筛选,其中优选磁性筛选,其去除金属杂质效果较好。
本发明所述生物质燃料为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农业、林业、园林绿化的废弃物、木屑、建筑废弃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部分、江河、湖泊、溪沟中、工业生产中的废弃的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废弃物。
本发明所述生物质醋液是指在炭化生物质生产过程中干馏分流得到的产物。本发明采用的木醋液、玉米核醋液、杂草醋液等生物质醋液的主要组分如下表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东,未经王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15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