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81439.2 | 申请日: | 2011-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4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 发明(设计)人: | 陈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云 |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6220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白蚁 系列 鸡枞菌 人工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微生物食用菌,野生食(药)用菌驯化。具体是白蚁系列鸡枞菌通过人工驯化后,纯人工栽培出菇。
背景技术:
白蚁鸡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 termite),是一类在野生环境下和白蚁共生大型真菌,是鸡枞菌(Termitomycesalbuminosus)所有品种中,最为特殊的一类。经过多年研究与总结,将其命名为白蚁鸡枞菌,而白蚁系列鸡枞菌(Termite series ofTermitomyces albuminosus)则是这一类品种的统称。
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生长习性,在野生环境下,和白蚁共生,每年农历4月到8月出菇,出菇的时间、数量、品种、质量和白蚁的品种、数量有直接关系。在人工条件下,它的菌丝能承受的温度极限,最高30°,最低8°或更高。湿度、PH值、营养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在实验中,加入多种氨基酸对菌丝的生长有很大帮助,同时可减少菌丝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小白球的数量。小白球是菌丝生长在某一阶段的产物,是在野生环境下,长出来供白蚁幼蚁采食,会消耗菌丝的营养,加快菌丝的老化速度,在人工繁殖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副产物。
据《本草纲目》记载:南人谓之鸡枞,言其昧似鸡也,并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等功效。可治脾虚纳呆、消化不良、痔疮出血等症。这里所述的鸡枞,是在野生环境下从白蚁巢内生长出来的鸡枞菌子实体,鸡枞菌的整个生长过程都依赖白蚁而生存,这是长期以来无法突破的鸡枞菌和白蚁的共生关系。鸡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Heim),又叫伞把菇、斗鸡菇、鸡肉丝菇、白蚁菇、三坛菌等,属担子菌纲、伞菌目、鹅膏科、蚁巢属。
所以对鸡枞菌的人工驯化栽培,到目前为止一直停留在菌丝发酵利用阶段。到最后,全世界的食用菌专家一致认为,白蚁系列鸡枞菌是无法纯人工栽培的。而菌丝体的食、药用效果远不及鸡枞菌子实体。
在长期依赖发酵菌丝体来满足市场和人们的需求的同时,有一部分人出于兴趣和爱好,也对白蚁系列鸡枞菌的栽培做大量的研究,但到最后因无法使菌丝体生长繁殖,还是把鸡枞菌的出菇依赖在白蚁的身上,吸收野生白蚁,养白蚁出鸡枞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大规模人工培养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方法包括母种的提取、培养可繁殖菌株菌种、培养原种、培养栽培种、制作出菇床、栽培、出菇。具体的实施步骤是:
一、提取原始菌种(亦称母种),提取途径如下:
(1)、从白蚁巢内提取;(2)、采收孢子;(3)、组织分离
二、培养得到一般菌丝、小白球、可繁殖菌株菌种
三、培养二级菌种(亦称原种)
四、培养三级菌种(亦称栽培种),培养栽培袋
五、制作出菇床
六、栽培、出菇,自然季节出菇的情况下,可同时种上蔬菜和玉米等旱地作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去除对人类发展有害的白蚁,保留对人类身体健康有益的鸡枞菌。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对白蚁系列鸡枞菌的开发种植,是没有量和时间限制的。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栽培方法流程图。
具体的实施方式:
一种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方法,其方法步骤是:
一、提取母种前的准备,制作人工试管培养基,其配方和制作方法如下:
人工试管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50g、琼脂20g、蛋白胨20g、蔗糖20g、酵母膏1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1g、氯化钠2g、VB1 10mg、水1000ml、PH值自然。
制作方法:将马铃薯去皮、称量,然后切成一立方厘米大小的颗粒,加入100ml水,放到电磁炉上煮沸10到15分钟,滤除马铃薯颗粒,把剩下的液体补足1000ml,将其它材料称量加入其中,用文火煮其全部融化。趁热分装于试管或培养皿内,待冷却后塞上棉塞或盖好盖子,放入灭菌锅内灭菌,当压力达到0.15兆帕时,维持40分钟。待冷却到常压后,取出后试管摆放成斜面,培养皿平放。冷却备用。
二、菌种提取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云,未经陈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14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烧烫伤、创疡的新药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吡咯烷酮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