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盾构间隙测量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1306.5 | 申请日: | 201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5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赵洁咏;夏翼;石元奇;王伟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14 | 分类号: | G01B1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08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盾构 间隙 测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盾构间隙测量系统,特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盾尾间隙测量系统,属于隧道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盾尾间隙测量系统用于测量衬砌环外径与盾构壳体内径之间的间隙距离。在施工中可使用盾尾间隙测量系统适时测量盾尾间隙的大小,以判断管片与盾尾之间的相对位置,并与其他盾构机推进技术参数结合,达到综合控制盾构机姿态的目的。目前在盾构中普遍采用的盾尾间隙测量系统是光学测量系统,这套系统包括5个激光测量传感器,安装在拼装机的固定位置上。拼装机可以被移动到管片中要求的地方并对已拼好的管片的距离进行测量。接着拼装机继续向前移动,测量到盾尾的距离。计算两次测量之间的净值,得到的净值数据被显示或传输到SLS-T导向系统中。虽然此光学测量系统在盾构上普遍使用,但是由于其工作方式的限制,无法安装在装备盘式拼装机的盾构上。另外一种盾尾间隙测量系统是安装在千斤顶底板(靴板)附近位置,依靠气阀组和倾角传感器工作,可使用操作面板上的触摸屏或便携式盾尾间距操作箱进行控制。但该系统它的防护性较差。由于该系统安装在推进千斤顶上,而现场的工况条件恶劣,常常会由于沾染到泥浆或是水之后,设备发生故障而无法正常工作;再加上其测量装置外形较大,给安装和使用带来较大的困难,且由于外形尺寸的限制该系统不适宜用于地铁盾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盾尾间隙测量的方法,其可以精确地测量盾尾间隙。
本发明的盾尾间隙测量的方法,包括步骤:
1)利用机器代替人眼进行测量和判断,通过一智能相机将被摄取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
2)将所述图像信号传输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颜色、亮度信息,转化成为数字信号;
3)图像处理系统对这些数字信号进行运算来获取目标的特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盾尾间隙测量系统,本发明的盾尾间隙测量系统,其用于测量管片外径轮廓与盾尾壳体内径轮廓之间的盾尾间隙,可抵顶管片的端部的位置设有推进千斤顶,包括与一PLC控制系统通过数据线相连的一智能相机,该智能相机安装在相机支架上,该相机支架固定在所述推进千斤顶上;当推进千斤顶抵顶管片的端部时,智能相机所处位置可拍摄所述盾尾间隙。
所述相机支架安装在所述推进千斤顶的底板位置。
智能相机相对相机支架的安装角度是0°~45°。
由于本发明的盾尾间隙测量系统主要由世界上最小的一体化智能相机组成,检测设备体积小,对安装位置的限制少,可适应各种直径的盾构;同时采集的盾尾间隙的数据频率快、控制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为本发明安装位置主视示意图;
图2是为本发明安装位置侧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2和图3,本发明的盾尾间隙测量系统,包括一智能相机10,由于该智能相机10可以在不同背景上精确探测物体,对于亮度、旋转和尺寸的变化都可以准确检测,对于扭曲表面、视角和镜头所导致的图像变形,均可以利用校准工具进行校正,因而可以得到精确的位置和面积值。
智能相机10与一PLC控制系统(图中未示)通过数据线相连;智能相机10安装在相机支架20上,相机支架20固定在推进千斤顶60上,可将相机支架20根据实际检测位置安装在推进千斤顶60的底板(靴板)位置,因此智能相机10与推进千斤顶60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智能相机10相对相机支架20的最大安装角度可达45°。
推进千斤顶60处于可抵顶管片90的端部的位置,管片90与盾尾80之间具有一盾尾间隙85。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测量这一间隙85的大小。
推进千斤顶60与盾构主机70相连,当盾构主机70推进时,推进千斤顶60作用在管片90上,处于抵顶管片90的端部的位置,选取盾尾80壳体内径轮廓和管片90外径轮廓之间间隙85作为检测的目标,智能相机10开始检测,并将检测到的数据传送至PLC控制系统。通过智能相机10,随时监视盾尾间隙85的变化,并通过PLC程序将盾尾间隙85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达到对盾尾间隙85的监控。
当进行管片90的拼装时,推进千斤顶60回缩,智能相机10停止检测。
所谓视觉技术就是利用机器代替人眼来进行测量和判断,通过成像元件(即智能相机)将被摄取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并传输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颜色、亮度等信息,转化成为数字信号,图像系统再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获取目标的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13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水平扶梯
- 下一篇:绝缘体系定子线棒高导热绝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