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携式声音辨识系统及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1022.6 | 申请日: | 2011-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0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邱全成;赵华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L21/16 | 分类号: | G10L2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韩龙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携式 声音 辨识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声音辨识系统及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根据外界声音产生相应震动频率的可携式声音辨识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身心障碍者逐渐受到重视,造成各种身心障碍者的辅助设备如雨后春笋般的产生,例如:提供视障者使用的点字装置、以震动方式提供报时的时钟......等等。其中又以如何辅助听障者感知外界声音最受瞩目。
一般而言,由于听障者无法正确感知外界声音,因此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产生诸多不便及危险,举例来说,当听障者行走在道路上时,其无法根据喇叭声判断后方是否有来车,因此容易造成车祸而危害听障者的人身安全;另外,听障者无法得知其视线外的人是否对其进行呼唤,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有鉴于此,便有厂商提出侦测声音的音量并且以醒目的灯号来提醒听障者,举例来说,当声音的音量超过限定范围时(如:喇叭声),能够驱动灯号以提醒听障者其周遭环境已发出巨大声响。不过,此方式仅能让听障者得知具有巨大声响,而无法判断是何种声响,例如:听障者无法通过醒目的灯号来识别该巨大声响为喇叭声或狗吠声。因此,此方式虽然能使听障者得知其周遭环境具有巨大声响,但仍具有无法有效使听障者感知外界声音的问题。
综上所述,可知现有技术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无法有效使听障者感知外界声音的问题,因此实有必要提出改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此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于是公开一种可携式声音辨识系统及其方法。
本发明所公开的可携式声音辨识系统,包含:储存模组、侦测模组、比对模组及震动模组。其中,储存模组用以储存多个音频文件,其中每一音频文件分别对应有震动信息;侦测模组用以持续根据侦测条件侦测外界声音以产生外界音讯;比对模组用以将外界音讯分别与音频文件进行比对,并且读取比对符合的音频文件所对应的震动信息以产生触发信号;震动模组用以接收触发信号,并根据此触发信号触发震动器产生相应的震动频率。
至于本发明的可携式声音辨识方法,其步骤包括:提供多个音频文件,其中每一音频文件分别对应有震动信息;持续根据侦测条件侦测外界声音以产生外界音讯;将外界音讯分别与音频文件进行比对,并且读取比对符合的音频文件所对应的震动信息以产生触发信号;接收触发信号,并根据此触发信号触发震动器产生相应的震动频率。
本发明所公开的系统与方法如上,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发明是通过侦测外界声音以产生外界音讯,并将外界音讯与预先储存的音频文件进行比对,且根据比对结果产生触发信号,以及根据触发信号触发震动器产生相应的震动频率。
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本发明可以达到提高听障者感知声音便利性技术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可携式声音辨识系统的系统方块图。
图2为本发明可携式声音辨识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3为应用本发明于耳机以侦测外界声音并产生相应震动频率的示意图。
图4为应用本发明于手表以侦测外界声音并产生相应震动频率及显示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10 储存模组
120 侦测模组
130 比对模组
140 震动模组
150 显示模组
300 耳机
310 收音器
320 记忆单元
330 震动器
400 手表
410 收音器
420 记忆单元
430 震动器
440 显示装置
步骤210提供多个音频文件,其中每一音频文件分别对应有一震动信息
步骤220持续根据侦测条件侦测外界声音以产生外界音讯
步骤230将该外界音讯分别与该些音频文件进行比对,并且读取比对符合的该音频文件所对应的该震动信息以产生触发信号
步骤240接收该触发信号,并根据该触发信号触发震动器产生相应的震动频率
步骤250根据该触发信号触发显示装置进行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图式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从而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10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