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悬链式立管与浮式平台的整体分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80779.3 | 申请日: | 2011-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4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黄维平;孟庆飞;刘娟;白兴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链式 平台 整体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析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钢悬链式立管与浮式平台的整体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钢悬链线立管是深海油气开发的新型立管系统,与柔性立管相比,钢悬链线立管的成本低;与顶张力立管相比,它无需顶张力和浮体垂荡运动的补偿,被认为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一个成本有效的立管解决方案。钢悬链式立管不仅取代了柔性立管成功应用于张力腿平台和半潜式平台,而且成为浮式生产系统和浮式生产储运系统首选的立管型式,同时也被认为是固定式平台的经济型立管。它集海底管线和立管为一身,无需海底的应力接头或柔性接头连接,大大降低了水下施工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同时其顶部自由悬挂在平台外侧,无需液压气动张紧装置和跨接软管,节省了较大的平台空间,而且对浮体的漂移运动有较大的容度,更适合于高温高压介质环境,得到了深海开发的青睐,成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首选立管系统。
钢悬链式立管是一条悬挂在浮式平台上的自由悬垂钢管,如图1所示,其轴线呈悬链线形状。由于它直接延伸至海床上,在海床上具有触底点2,与海底管线是一条整体的钢管。与海床接触的一段管线称为流线段3,从海底至浮式平台的一段悬垂管线称为悬垂段1。悬垂段1与海水发生相互作用,称为流固耦合,而流线段则受到海床土的约束作用。由于钢悬链式立管的顶端与浮式平台连接,因此,它将随着浮式平台的运动而运动。钢悬链式立管随浮式平台的运动包括悬挂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位移决定了钢悬链式立管的当前位置,而速度和加速度则决定了钢悬链式立管的运动状态和惯性。
目前,钢悬链式立管的分析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钢悬链式立管的顶端悬挂在浮式平台上,它对浮式平台的约束作用与系泊系统类似,其约束力随浮式平台的运动而变化。但是,现有的钢悬链式立管动力分析方法采用耦合分析方法,即将浮式平台和钢悬链式立管作为两个结构系统分别进行分析。分析浮式平台时,不考虑钢悬链式立管对浮式平台的约束作用。因此,计算结果与浮式平台的真实运动状态有较大的区别。因为钢悬链式立管的约束作用与重力式锚链相当,因此,忽略钢悬链式立管的约束作用相当于浮式平台缺少一根锚链。
2)位移耦合分析方法,现有技术采用钢悬链式立管与浮式平台位移耦合的分析方法,即将钢悬链式立管与浮式平台作为两个结构系统分别进行分析。分析钢悬链式立管时,将浮式平台与钢悬链式立管连接点的运动位移作为钢悬链式立管顶端的边界条件输入。而二者之间的其它耦合作用,包括力、速度和加速度,均被忽略。
3)忽略转动效应,钢悬链式立管的顶端通过柔性接头与浮式平台连接,因此,浮式平台的纵摇和横摇运动将对钢悬链线立管产生弯曲作用。但是现有技术的耦合分析方法只能将浮式平台和钢悬链式立管连接点的线运动输入到钢悬链式立管的顶端边界条件中,而转动被忽略。因此,无法将浮式平台对钢悬链式立管产生的弯曲作用耦合到钢悬链式立管的顶端,即忽略了浮式平台对钢悬链式立管的转动作用。
如果要正确地分析钢悬链式立管,必须采用钢悬链式立管与浮式平台整体分析的方法。如果采用现有技术的耦合分析方法,则只能进行位移耦合分析,而忽略连接点的速度和加速度耦合。因为,耦合分析方法将钢悬链式立管顶端作为边界,通过单独计算浮式平台的运动,先求出浮式平台的位移,再将浮式平台与钢悬链式立管连接点的位移作为钢悬链式立管的顶端边界条件输入,从而计算出钢悬链式立管的运动,这就忽略了浮式平台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对钢悬链式立管运动的影响。针对于目前的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找出一种合理的方法予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钢悬链式立管与浮式平台整体分析的方法,从而可以实现钢悬链式立管与浮式平台的整体分析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建立钢悬链式立管与浮式平台的整体分析方法,改进现有技术将钢悬链式立管和浮式平台作为两个独立结构系统的耦合分析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考虑浮式平台纵/横摇对钢悬链式立管的转动效应,通过整体分析实现钢悬链式立管与浮式平台之间的弯矩传递。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考虑浮式平台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对钢悬链式立管运动和受力的影响,通过整体分析实现钢悬链式立管与浮式平台之间的惯性力传递。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考虑钢悬链式立管对浮式平台的约束作用,通过整体分析实现钢悬链式立管与浮式平台之间的约束力传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07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管
- 下一篇:一种完全被动式可编程仿真LED特性的电子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