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工学键盘在审
申请号: | 201110280644.7 | 申请日: | 201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0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式强 |
主分类号: | G06F3/02 | 分类号: | G06F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工学 键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新型的工学键盘,其键盘不同于以前方形的键盘和按键布局,键盘按键的排列方式为中间宽两头窄的形状,比如椭圆形,近椭圆形或者两头小中间大的侧倒的双梯形形状等。
背景技术
一个经常用电脑的人经常用盲打的方式打字。在以前普通的方形键盘上,对于字母和空格键,我们很容易做到盲打,它们被布局在键盘的中间区域。但是键盘最上方的一行和角落上的按键,我们很难做到盲打。因为我们的小拇指,无名指和食指在掌托不动的时候一般很难够得到最上方和角落上的按键。我们要把手掌抬起来去击打这些按键,而一旦掌托抬起来,就失去对位置的准确控制,就无法做到盲打。
比如对于A,B,C,D等按键,我们很容易盲打。但对于~,F1或者PrtSc按键,我们一般要用眼睛去看键盘,因为我们的手指在掌托不动的时候一般触碰不到这些按键。甚至是对于某些数字按键,比如1,6,0,我们一般也要用眼去观察键盘,因为很少人的小拇指在掌托不懂的情况下能够够到“1”这个按键,我们的食指去触按按键“6”的时候也有些困难。
如果我们的掌托不动,两个手十个手指的活动范围一般接近椭圆的形状。每个手五个手指的活动范围也同样接近椭圆的形状,中指活动范围最宽,在椭圆形最中心的位置,无名指和食指偏向两侧,小拇指在最外侧,也是上下活动区域最小的地方。但我们以前的键盘被设计成了方形,我们打某些字就会不方便,也很难做到盲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手指活动区域为中间宽两头窄的区域和方形键盘的布局不是很对应的情形,本人设计了这种中间宽,两头窄的工学键盘。
首先,整体(或者主要)键盘按键被排列在为中间宽,两头窄的区域内,比如椭圆形区域,近椭圆形区域(准确说是椭圆形或者近椭圆形的区域切去两侧一部分扇形区域)或者两个侧倒的梯形等区域。
其次,每个手所覆盖的键盘按键也被排列在中间宽,两头窄的区域内。
在这种键盘设计中,每个按键的大小形状不尽相同,按照其所在区域的大小而定。四个角上的按键变得小而扁平,而中间的按键则较大。这也符合人体工学的原理,中指比较大,其按键就相应的做的大一些,而小拇指比较小,其按键也可以小一点。比如小拇指左上方的“ESC”按键,宽度较大,但高度很小。小拇指长度比较短,伸缩性也比较小,够不着很远的地方,但是伸缩的时候,其感知灵敏度比较高,往前或者往后伸缩一点,就能够准确的辨认到不同的按键,在前后灵敏度感知上小拇指比中指要灵活,所以小拇指所对应的按键可以做的扁一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普通键盘的布局图。
一般的键盘有六行,大约14列左右,列数有时会有变化,但行数较少有变化。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键盘布局图(椭圆形或者近椭圆形的布局)
本发明键盘的行数和列数布局和普通键盘差不多。只是按键大都被布局在中间宽,两头窄的区域上。
(1)是整个键盘的椭圆或者近椭圆形外轮廓。
(11)是整个键盘的矩形外轮廓,整个键盘的四边可以设计成矩形或者椭圆或者近椭圆形,如果设计成椭圆或者近椭圆形,则没有(1)以外(11)以内的区域。
(2)是左手区外椭圆或者近椭圆。
(3)是左手区中椭圆或者近椭圆。
(4)是左手区内椭圆或者近椭圆。
(2)(3)(4)这三个椭圆或者近椭圆和中间线(10)在左手区域构成了六行按键区域。
(5)(6)(7)分别是右手区的外、中、内椭圆或者近椭圆,他们和中间线(10)在右手区域构成了六行按键区域。
(9)是左右手区域的分界线。
(10)是一条横线,把左右内椭圆或者近椭圆各分成两个区域。
(12)(13)是(1)减去(2)和(5)的并集部分,这部分区域距离手指比较远,可以设计一些不常用的功能按键。
(14)(15)(16)(17)是矩形区域(11)减去(1)的部分,这部分区域距离手指也比较远,同样可以设计一些不常用的功能按键。
图3是本发明键盘(椭圆形或者近椭圆形键盘)加部分按键的的分布示意图,按键的具体排布方式可以不同于本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做出整体中间宽,两头窄的键盘按键布局区域,然后针对每个手也做出中间宽,两头窄的按键布局区域,把按键排列好,剩下的不常用的按键可以布局在这些区域以外。键盘按键也不一定再设计为方形或者长方形,而是根据键盘形状而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式强,未经李式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06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