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药物吸收仪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80230.4 | 申请日: | 2011-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84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杨洪军;许海玉;黄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15 | 分类号: | G01N33/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1007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药物 吸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释放-吸收系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药物吸收仪。
背景技术
口服制剂是一种常见的剂型,口服药物发挥药效的前提是药物经过释放,被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内发挥药理作用(直接在胃肠道发挥作用的药物除外),评价药物释放、吸收是口服制剂的十分重要的内容。现在为了对药物在胃肠道(例如,肠道)中的释放和吸收情况进行模拟,现有技术中已经开发了一些仿生系统。例如,参见:李自强等.药物溶出/吸收仿生系统研究丹酚酸B缓释片释放规律.药物评价研究.2010年10月第33卷第5期.第367页。
现有技术中的仿生系统存在若干缺点。
首先,药物在胃肠道中释放、吸收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但是现有仿生系统是静态的,不能有效、准确地模拟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情况。
其次,胃肠道中胃液、肠液的pH值是连续变化的过程,不同肠道中肠液pH也发生变化,pH变化对药物的吸收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仿生系统的吸收环境单一,不能模拟药物在肠道内不同pH值环境下的吸收。
最后,现有技术中的仿生系统对于药物的吸收效率比较低,进行模拟实验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公开于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开发一种药物吸收仪,该仪器能够更加有效、准确地对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释放-吸收情况进行模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开发一种药物吸收仪,该仪器能够更加高效地对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释放-吸收情况进行模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药物吸收仪,包括:恒温系统、供氧系统、肠液池、药物释放池、pH调节器、至少一个吸收池、集液池、废液池;其中所述恒温系统连接至所述肠液池和所述药物释放池,所述肠液池和所述药物释放池都连接至所述吸收池,所述供氧系统连接至每个吸收池,在所述吸收池中设置至少一个肠管固定件,在所述肠管固定件上安装有哺乳动物肠管或生物滤膜,所述吸收池连接至所述集液池和所述废液池,所述pH调节器设置于所述吸收池的上游,用于对所述pH调节器下游的所述吸收池中的液体的pH值进行调节。
所述至少一个吸收池包括顺序连接的两个或更多吸收池。
所述肠液池、所述吸收池中的肠管以及所述集液池形成第一液体流动通道,台式液在所述第一液体流动通道中流动;所述药物释放池、所述吸收池以及所述废液池形成第二液体流动通道,含药物的人工胃液或人工肠液在所述第二液体流动通道中流动。所述肠管的外表面为药物吸收表面。
所述肠液池、所述吸收池以及所述集液池形成第一液体流动通道,台式液在所述第一液体流动通道中流动;所述药物释放池、所述吸收池中的肠管以及所述废液池形成第二液体流动通道,含药物的人工胃液或人工肠液在所述第二液体流动通道中流动。所述肠管的内表面为药物吸收表面。
在所述肠液池和/或所述药物释放池中设置搅拌器,在所述药物释放池中设置载药篮。
所述药物吸收仪还包括流量控制器,所述流量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吸收池的上游,用于对进入所述吸收池的液体流量进行控制。
所述集液池连接至分析仪器,从而使得所述分析仪器能够对所述集液池中的液体进行分析。
在各个pH调节器的下游设置阀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流量控制器和至少一个吸收池,可以更加准确地对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释放-吸收情况进行模拟。通过设置至少一个肠管,可以提高模拟效率,节省实验时间。从而,本发明对于药物剂型的开发选择,对于药物本身或其有效物质的评价都具有较高价值。
通过说明书附图以及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或得以更为具体地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药物吸收仪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药物吸收仪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药物吸收仪的肠管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药物吸收仪的pH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药物释放池
2 肠液池
3 吸收池
4 吸收池
5 吸收池
6 吸收池
7 废液池
8 集液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未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802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缓慢葡萄球菌选择性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天燃气环形自动加热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