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复合粉状土壤改质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9180.8 | 申请日: | 2011-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3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章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章云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C02F1/52;C02F1/40;C02F1/66;C02F1/50;C02F1/62;C09K101/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方南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复合 粉状 土壤 改质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高效复合粉状土壤改质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属于复合粉状土壤改质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目前年化肥用量超过1.5亿吨,居全世界第一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问题永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现有耕地20亿亩,年需化肥1.5亿吨,是世界最大的化肥进口国和氮肥生产国。尽管如此,化肥量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关键问题在于化肥的利用率太低。据研究部门测算,目前全国各地平均氮肥利用率为30-35%,磷肥20~30%,钾肥30~50%。据估计,全国每年因盲目使用浪费化肥约100万吨,折合人民币5亿元。加之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单质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有效合理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消除土壤板结,挖掘土壤潜在肥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已成为摆在农业生产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世界各国都在利用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来改善作物根际土壤的微生态区系,将土壤中含量丰富的难溶性磷钾元素释放出来,或将农作物难以利用的物质转化为可被利用的有效营养物质,缓解肥料供需矛盾和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局面,目前土壤大量的被污染,COD(科学的酸素要求量)和有机物含水大及大量超标。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促进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养殖业所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却给环境卫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长期堆制的畜禽粪便滋生大量的苍蝇蚊虫,带着各种病菌到处传播,给养殖业安全及从业人员健康均带来严重的威胁。而另一方面,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虽然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带来诸如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板结、污染水源等问题,而这些都是由于土壤长期缺乏有机质和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应对国际竞争的需求,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给有机肥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复合粉状土壤改质剂。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外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上述一种高效复合粉状土壤改质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复合粉状土壤改质剂,包括以下物质及重量份:
1硫酸钙 10-15
2硫酸铜 20-40
3麦饭石 1-30
4硫酸铝钾 10-20
5碳酸钙 10-20
6苹果酸 10-20
7氧化钙 10-20
8聚丙烯酰胺 1-10
上述各种物质的粒径均为40-400目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为:将硫酸钙与碳酸铜混合30-60分钟,再加入麦饭石,混合50-120分钟,再加入苹果酸,混合40-60分钟,再加入碳酸钙混合40-60分钟,再加入硫酸铝钾,混合40-60分钟,再加入氧化钙混合40-60分钟,再加入聚丙烯酰胺,混合120-150分钟,即可。
本发明本项目关键技术针对土壤废水异味源的特点,通过根据物质分子相互作用原理,使其有目的地进行物理键层次的结合,制备满足各种需求的物质体系。通过“特定复合控制技术”有效地控制带有不同官能团的无机高分子和有机高分子物质在复合过程中不发生反应的条件,确保各有效组分在复合过程中不发生反应;通过添加自主研发的保护剂对各组分实施包覆,使得这些组分在复合后能稳定共存。即①通过科学配方、使各种物质能够在(投加前的)自然环境下保持独立性和良好的形态分布;②投加后,通过水化、雾化、温化作用能够促进各组分间协调工作,产生高效凝聚絮凝性,吸附再大气中排放。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章云,未经章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91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