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级液压变径膨胀工具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79170.4 | 申请日: | 2011-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5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杰;李虎;王铁玲;韩艳;赵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3/10 | 分类号: | E21B43/10 |
| 代理公司: | 盘锦辽河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6 | 代理人: | 张维龙 |
| 地址: | 1007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级 液压 膨胀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油钻井用井下工具,特别涉及一种二级液压变径膨胀工具。
背景技术:
现场钻井工程中随着对油气生成、运移等机理的深入认识以及钻井技术的不断进步,深井油藏的开发越来越多,传统的井身一直存在一开井眼大、周期长而完钻后生产段井眼却很小的实际问题,不仅钻井成本高,而且不利于生产与后期作业;如果地层不稳定,井眼坍塌、缩径,如盐膏层以及一些疏松砂岩油层,就难以继续钻进;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完井尺寸最大化,国内外现有的手段是采用膨胀管作为中间套管来封固,但后续的钻进需更换小尺寸钻头,最终的井眼直径将会变小,这样就有可能钻不到目的层,即使钻至目的层,但由于井眼太小,也满足不了开采及后续作业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二级液压变径膨胀工具,该工具用来膨胀可膨胀管封隔不稳定地层,封隔后内通径与原井眼尺寸一致,形成安全稳定的井眼通道,再用同一尺寸的钻头钻进,从而实现同一尺寸的套管进行完井的目的。克服了现有技术采用膨胀管作为中间套管来封固,后续的钻进需更换小尺寸钻头而导致井眼直径变小,满足不了开采及后续作业的要求的不足。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二级液压变径膨胀工具,包括可钻引鞋、可退扣锥座短节、膨胀短节、下变径胀锥、上变径胀锥、中心管、增阻承重短节组合、下裸眼封隔器、胶筒、上裸眼封隔器和封口器;封口器、上裸眼封隔器、膨胀管、下裸眼封隔器、8字型波纹管、膨胀短节、可钻引鞋从上至下依次螺纹连接,形成膨胀外管;在膨胀外管的内部装有扶正组合,扶正组合上端与送入管柱相连接,下端与内密封组合螺纹连接,内密封组合、短节、中心管、防退短节依次螺纹连接,增阻承重短节组合通过剪钉与短节相连接,胀锥推进防退套通过卡环与防退短节相配合安装在中心管下端,胀锥中心轴上下分别与防退短节、可退扣锥座短节螺纹连接,锥座与上变径胀锥相配合套装在胀锥中心轴上,下变径胀锥与可退扣锥座短节相配合套装在胀锥中心轴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两级膨胀组合进行膨胀,因而具有减小了膨胀作业时的工作压力,形成更大的套管通径的效果;由于采用了变径胀锥,因而减小了膨胀管下端膨胀启动器的外径,从而保证膨胀管能顺利下入到漏失层位置,此外变径胀锥可以确保膨胀后的膨胀管内径与原井眼尺寸相近,从而获得等井径的井眼;由于胀锥推进防退套通过卡环与防退短节相配合的作用可以防止胀锥缩径,可退扣锥座短节在胀卡的时候通过旋转管柱将胀锥进行解锁提出膨胀管柱,减小胀卡的可能性;由于在膨胀管短节中间通过特殊螺纹连接有8字形波纹管,在压力的作用下8字形波纹管进行复原膨胀,为变径胀锥提供了管内变径自锁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一种二级液压变径膨胀工具,由可钻引鞋1、密封圈2、可退扣锥座短节3、膨胀短节4、下变径胀锥5、上变径胀锥6、胀锥中心轴7、锥座8、防退短节9、卡环10、胀锥推进防退套11、8字型波纹管12、中心管13、增阻承重短节组合14、下裸眼封隔器15、胶筒16、剪钉17、短节18、内密封组合19、膨胀管20、扶正组合21、上裸眼封隔器22和封口器24组成;封口器24、上裸眼封隔器22、膨胀管20、下裸眼封隔器15、8字型波纹管12、膨胀短节4、可钻引鞋1从上至下依次螺纹连接,形成膨胀外管;在膨胀外管的内部装有扶正组合21,扶正组合21上端与送入管柱23相连接,下端与内密封组合19螺纹连接,内密封组合19、短节18、中心管13、防退短节9依次螺纹连接,增阻承重短节组合14通过剪钉17与短节18相连接,胀锥推进防退套11通过卡环10与防退短节9相配合安装在中心管13下端,胀锥中心轴7上下分别与防退短节9、可退扣锥座短节3螺纹连接,锥座8与上变径胀锥6相配合套装在胀锥中心轴7上,下变径胀锥5与可退扣锥座短节3相配合套装在胀锥中心轴7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91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