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大豆慢生根瘤菌促进平菇生长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7742.5 | 申请日: | 2011-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5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邱立友;朱红霞;王风芹;戚元成;刘天翔;高玉千;申进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450002***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大豆 生根 促进 生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平菇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大豆慢生根瘤菌促进平菇生长的方法。
背景技术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味道鲜美、口感脆嫩,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酸,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保健功能。因其栽培工艺简单、投资少、周期短、效益好,从而成为我国栽培量最大、栽培范围最广的食用菌。传统的栽培方法产量低、品质差,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如何提高平菇的产量和品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前人研究证明:通过对培养基和菌体中氮含量的衡算,发现一些子囊菌和担子菌能够固定大气中的氮气,包括平菇、凤尾菇、羊肚菌和香菇等。然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真菌并非能够单独固氮,而是与固氮菌联合固氮,从而提高菌丝含氮量,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已报道能与食用菌共生固氮的固氮菌有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大豆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埃氏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elkanii)、茎瘤固氮根瘤菌(Azorhizobium caulinodans),维涅兰德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和高温固氮菌等。目前为止,固氮菌与食用菌联合固氮对出菇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二者联合固氮对食用菌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相关报道尚未发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大豆慢生根瘤菌促进平菇生长的方法,采用该方法菌丝生长快,收获所得平菇子实体产量高,品质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大豆慢生根瘤菌促进平菇生长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①制备大豆慢生根瘤菌菌悬液:用接种环挑取适量大豆慢生根瘤菌斜面菌苔(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大豆慢生根瘤菌菌种编号1.2550,Bradyrhizobium japonicum)接种于YMA液体培养基中,20-30℃振荡培养12-18 h,然后配制成密度3-8×107个/ml的菌悬液;
②平菇与根瘤菌共培养:取平菇天达300斜面菌种块(0.5cm×0.5cm)(P. ostreatus Td 300,购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工程中心)接种于装有150-250g灭菌麦粒培养基的原种瓶中,同时在菌种块周围接入大豆慢生根瘤菌菌悬液1-5 ml,20-30℃培养至菌丝发满全瓶(一般需10-15天),用作原种;
③培养出菇:将原种培养成栽培种;然后把栽培种接种于栽培袋中培养至菌丝发满袋后,移入出菇房中培养出菇。
具体的,所述YMA液体培养基组成为:甘露醇10.0 g,酵母粉0.5g,K2HPO4 0.5 g,NaCl 0.1 g,MgSO4·7H2O 0.2 g,水1000 ml,pH 7.2。
步骤③中培养出菇具体操作为:将5-10g原种接入装有200-350g灭菌棉籽壳培养料的塑料袋中,20-30℃培养至菌丝发满全袋(一般需10-20天)用作栽培种;然后把10-20g栽培种接种于装有300-500g灭菌棉籽壳培养料的栽培袋中,20-30℃培养至菌丝发满袋(一般需20-40天)后移入出菇房中,20-25℃培养出菇(一般需5-15天)。其中,麦粒培养基和棉籽壳培养料的组成及制备采用本领域的常规方法即可。
本发明方法以栽培量最大、栽培范围最广泛的平菇为材料,通过其与大豆慢生根瘤菌进行联合固氮,试验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平菇菌丝的生长,缩短平菇栽培周期,提高平菇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本发明通过探讨大豆慢生根瘤菌对平菇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利用生物固氮栽培生产优质、高效的食用菌提供理论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接种大豆慢生根瘤菌对平菇子实体干物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农业大学,未经河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77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