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环境噪声进行抑制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77576.9 | 申请日: | 2011-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2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 发明(设计)人: | 孙勃;李超;李闻;曾宪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M1/19 | 分类号: | H04M1/19 |
| 代理公司: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专利中心 11010 | 代理人: | 田俊峰 |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境噪声 进行 抑制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环境噪声进行抑制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移动通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时,移动终端的使用者对移动终端的功能和各方面的性能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移动终端发展到今天,有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其中就包括通话质量。影响通话质量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网络、信号、终端本身的质量外,最为关键的是环境噪声,尤其表现在大城市、工业工厂等场所。由于这些噪音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正常通话的质量,甚至造成正常通话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了终端的正常使用。
为此,出现了很多噪声抑制技术,可以抑制环境噪声提高通话的质量。现有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采用双MIC(Microphone的缩写,麦克风或话筒);主MIC采样语音信号,副MIC采样环境噪声,经过合成抵消环境噪声,起到降噪的作用,进而达到提升通话质量的目的;第二类:音频信号经过A/D采样后,对数字音频信号进行滤波和信号的后处理,降低噪声,提高通话质量。
上述方法存在以下缺陷;采用双MIC方法,终端硬件成本提高,并且双MIC的电路板,布局局限性较大;第二种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只能滤除部分特定频率和特性的噪声,对于环境噪声等抑制能力较弱,效果一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环境噪声进行抑制的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环境噪声对通话质量造成影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对环境噪声进行抑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最低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和最高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
通话过程中,滤除原始语音信号中强度大于最低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且小于最高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的语音信号,得到第一处理语音信号。
进一步,获取最低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采集安静环境下环境噪声信号;
根据所述安静环境下环境噪声信号,获取所述最低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
进一步,根据所述安静环境下环境噪声信号,获取所述最低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安静环境下环境噪声信号,获取安静环境下语音信号的期望值A0和方差值σ1;
将A0+3σ1作为所述最低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
进一步,获取最高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采集正常环境下环境噪声信号;
根据所述正常环境下环境噪声信号,获取所述最高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
进一步,根据所述正常环境下环境噪声信号,获取所述最高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所述正常环境下环境噪声信号,获取正常环境下语音信号的期望值B0和方差值σ2;
将3(B0+3σ2)+c作为所述最高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其中,c为预先设置的强度增量参数。
进一步,在得到第一处理语音信号之后,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处理语音信号与采集的正常环境下环境噪声信号合成,得到第二处理语音信。
进一步,在得到第二处理语音信号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第二处理语音信号进行平滑处理,得到第三处理语音信号。
进一步,得到第三处理语音信号之后,还包括:
判断设定时间段内第三处理语音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该时间段内所述原始语音信号的强度,如果是,则将语音信号作为输出信号;如果否,则将所述第三处理语音信号作为输出信号。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对环境噪声进行抑制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门限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最低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和最高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
抑制处理单元,用于在通话过程中,滤除原始语音信号中强度大于最低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且小于最高环境噪声强度门限值的语音信号,得到第一处理语音信号。
进一步,所述装置还包括:
语音信号合成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处理语音信号与采集的正常环境下环境噪声信号合并,得到第二处理语音信。
进一步,所述装置还包括:
语音信号平滑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二处理语音信号进行平滑处理,得到第三处理语音信号。
进一步,所述装置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75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漏泄通讯系统
- 下一篇:神经酰胺和/或葡萄糖神经酰胺产生促进剂的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