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葬骨灰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76468.X | 申请日: | 2011-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0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 发明(设计)人: | 曹荣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荣刚 |
| 主分类号: | A61G17/00 | 分类号: | A61G1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14001 辽宁省鞍山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安葬 骨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葬骨灰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实行尸体火化的殡葬制度,但尸体火化后,仍然有许多人保留骨灰,并设置坟墓安葬骨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为解决坟墓占地问题,出现了塔葬等节约土地的骨灰安葬方法,但仍然要占用土地,破坏生态环境。而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占用土地资源的,海葬、江葬等在水体中安葬骨灰的方法,则存在许多不足,根据互联网上的相关文章来看,有人认为,将骨灰直接投撒于水体中,骨灰彻底散失,骨灰不能长久保存,不知该怎样对故人进行祭奠,觉得对不起已故之人;有人认为,骨灰直接投撒于水体中,将会污染水体,对水体质量造成破坏;甚至有人因为担心喝到含有骨灰成分的水,产生恐惧心理;因此,现行的海葬、江葬等在水体中安葬骨灰的方法,长久以来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坟墓占用土地资源问题;解决海葬、江葬等在水体中安葬骨灰时,骨灰不能长久保存,以及骨灰破坏水体质量的问题;用本发明的方法安葬骨灰,可以不占用土地资源,不破坏水体质量,可以长久地保存骨灰,并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增加鱼类及其它水生物的产量。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建造用于封存骨灰的,具有主室(1)和副室(2)结构的棺体,棺体的形状可以是方形体、圆形体、三角体、梯形体、十字体等任何形状,建造棺体的材料可以是钢筋混凝土材料、不锈钢材料或其它可以密封保存骨灰并耐腐蚀的材料;棺体主室(1)的数量或棺体副室(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棺体副室(2)与外界相通,水体可在棺体副室(2)内外自由流动;将骨灰密封于棺体主室(1)中,将密封骨灰的棺体安葬于经过政府许可的特定水体中。棺体既可以不占用土地资源,长久地保存骨灰,又可以作为人工鱼礁,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增加鱼类及其它水生物的产量。
本发明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不锈钢材料或其它可以密封骨灰并耐腐蚀的材料,建造具有主室(1)和副室(2)结构的棺体,棺体主室(1)除预留用于安放骨灰的开口外,其余部位均与外界不通,棺体主室(1)安放骨灰后,将开口用同样材质的材料进行密封,并在封口处嵌装碑石;棺体副室(2)前部和后部均与外界相通,棺体副室(2)外壁面上预留多个孔洞(3),使棺体成为符合技术要求的人工鱼礁;与人工鱼礁需求者进行合作,将密封骨灰的棺体安葬于经过政府许可的近海或内陆水域的特定水体中,实现安葬骨灰不占用土地资源的目的,实现在水体中长久保存骨灰的目的,实现在水体中安葬骨灰不破坏水体质量的目的,实现利用具有人工鱼礁功能的棺体,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增加鱼类及其它水生物产量的目的。
本发明相比现有安葬骨灰的方法,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由于本发明是在水体中安葬骨灰,因此,可以不占用土地资源,并减少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由于本发明将骨灰密封于棺体主室(1)中,将密封骨灰的棺体安葬于水体中,因此,骨灰不会散失,可以长久得到保存;
3、由于本发明将骨灰密封于棺体主室(1)中,密封骨灰的棺体安葬于水体中后,骨灰不与水体接触,骨灰不会给水体质量造成破坏;同时,棺体作为人工鱼礁,可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增加鱼类及其它水生物的产量,因此,公众不会对本发明的安葬骨灰的方法,产生恐惧心理,易于大面积推广这种先进的安葬骨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涉及棺体的主视图,表明棺体有主室(1)和副室(2)结构,棺体副室(2)的左外壁、右外壁及顶面开有圆形孔洞(3),孔洞(3)的总数量为十二个;
图2为本发明所涉及棺体的俯视图,表明棺体副室(2)顶面上的孔洞(3)数量为四个;
图3为本发明所涉及棺体的侧视图,表明棺体副室(2)左外壁或右外壁上的孔洞(3)数量为四个;
图4为本发明所涉及棺体的立体效果图,直观地表明该棺体具有主室(1)和副室(2)结构,直观地表明棺体副室(2)外壁面上的孔洞(3)数量为十二个,直观地表明棺体副室(2)为开放式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荣刚,未经曹荣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64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