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布立体模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4826.3 | 申请日: | 2011-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3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汪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美山子制衣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H43/00 | 分类号: | A41H4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2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模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内衣模压行业的模压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面布立体模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运用于内衣面布模压行业的技术主要包括有两类:普通模具模压技术、精准裁片子弹模模压技术,二者均属于“平面模压”范畴,其核心特征在于:采用普通裁片或精准裁片固定于平板,通过高温模具导热加压定型。两类技术均存在各自的固有缺陷,普通模具模压技术由于采用的是高温充分定型方式,对面料拉伸及组织破坏较为严重,极大降低了面料的服用性;精准裁片子弹模压技术由于采用局部定型方式,对于高弹性面料的拉伸及组织破坏相对较小,但对于普通弹性或无弹性面料,其用于固定的部位面积相对就较小,并且由于仍采用“平面模压方式”,裁片各部位受模具冲压所导致的拉力不平衡,加之材料弹性一般或无弹性,极易导致裁片固定部位在模压过程中被拉落、或是出现破损、褶皱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避免面布拉伸及组织破坏,又能避免面布出现破损、褶皱现象的面布立体模压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面布立体模压装置,包括具有上模腔的上模、具有下模腔的下模,所述的上模的下部具有第一弧形面,所述的下模的上部具有第二弧形面,当所述的上模与所述的下模相合模时,所述的第一弧形面与所述的第二弧形面相贴紧;
所述的上模腔中设置有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子弹模,所述的下模腔中设置有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网格托架,所述的子弹模上设置有发热装置,所述的网格托架上设置有鼓热风装置。
优选的,所述的子弹模为异型子弹模,其造型与所需模压成的造型相一致。
优选的,所述的鼓热风装置包括加热风机、与所述的加热风机相连接的加热风筒,所述的网格托架设置于所述的加热风筒的上端部。
优选的,所述的子弹模上连接有带动其移动的第一气缸。
优选的,所述的鼓热风装置上连接有带动其与所述的网格托架移动的第二气缸。
优选的,所述的面布立体模压装置还包括机架,所述的上模可移动的安装于所述的机架上,所述的下模固定安装于所述的机架上,所述的上模上设置有带动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第三气缸。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由于本发明采用面布立体固定方式,结合所采用的子弹模及上模和下模的不同导温方式,使面布裁片各边缘受模具冲压所产生的拉伸度较为均衡,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面布模压技术中存在的对面料组份、性能破环严重及精准裁片破损、褶皱的问题;其适用性广,适用于任何有弹性或无弹性面料的模压。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面布立体模压装置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机架;2、上模;3、下模;4、第三气缸;5、第一弧形面;6、异型子弹模;7、第一气缸;8、第二弧形面;9、网格托架;10、加热风机;11、加热风筒;12、第二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所示。
一种面布立体模压装置,包括机架1、可移动的安装于机架1上并具有上模腔的上模2、固定安装于机架1上并具有下模腔的下模3。
上模2上设置有带动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第三气缸4。上模2的下部具有第一弧形面5,上模腔中设置有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异型子弹模6,其造型与所需模压成的造型相一致,使模压后的面布产品与罩杯的服贴性更高。异型子弹模6上连接有带动其移动的第一气缸7。
下模3的上部具有第二弧形面8,下模腔中设置有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网格托架9,异型子弹模6上设置有发热装置,网格托架9上设置有鼓热风装置。鼓热风装置包括加热风机10、与加热风机10相连接的加热风筒11,网格托架9设置于加热风筒11的上端部。鼓热风装置上连接有带动其与网格托架9移动的第二气缸12。
在使用时,首先将面布裁片摆放于下模3上,通过第三气缸4带动上模2下压并与下模3闭合合模,将面布裁片固定,此时第一弧形面5与第二弧形面8相贴紧;然后鼓热风装置启动,加热软化面布裁片需模压的部位;加热软化后异型子弹模6由第一气缸7带动下冲至指定深度,同时鼓热风装置及网格托架9下沉,完成模压过程;最后异型子弹模6抬起,鼓热风装置关闭并上升,上模2腔抬起。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美山子制衣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美山子制衣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48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