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角度折弯模具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4672.8 | 申请日: | 2011-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98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张依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隆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魏学成 |
地址: | 20002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角度 折弯 模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中的模具,具体讲就是一种多角度折弯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金属材料的成形目前较常采用的方式是根据冲压工艺利用冲压模具对金属材料进行成形,现代很多金属冲压产品的结构非常复杂,一个产品要经过多道工序的成形过程,对于多角度的成形,传统的做法是多制作几道单工序模具,逐个逐个角度的进行折弯成形,一般不会考虑采用在一道工序上完成所用的弯曲成形的过程,但这种采用单工序模具对金属产品进行成形的工艺方法,太过于复杂,需要利用多套金属冲压模具,增加了人力物力,且因为需多次定位,稳定性不高,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也会增加产品的废品率,增加生产的成本控制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多角度折弯模具新结构,它能在一套模具上将多个角度的折弯都完成,节约了生产成本。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角度折弯模具结构,它包括上模部分和下模部分,上模部分包括上模座、上垫板、凸模固定板、止挡板、压料板,下模部分包括下模板、下垫板、下模座,上模座、上垫板和凸模固定板依次固定在一起,止挡板和压料板固定在一起后用卸料螺钉装在凸模固定板下端,下模板、下垫板和下模座依次固定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部分还包括成形推块,下模部分还包括成形凸模组、成形凹模组,成形凸模组包括成形凸模、强力弹簧、连接杆、固定块,成形凹模组包括气缸和成形凹模,连接杆一端装在固定块上,另一端与成形凸模连接,强力弹簧装在连接杆上,气缸和成形凹模连接在一起。
所述上模座、上垫板和凸模用销钉依次固定。
所述止挡板和压料板用销钉固定在一起。
所述下模板,下垫板,下模座用销钉固定在一起。
所述成形凸模可以在下模板内滑动。
所述成形凹模可以在下模板内滑动。
有益效果
将需成形产品从上道工序放入本发明中定位,在压力机作用下模具向下运行,成形凹模在气缸控制下来到产品成形位置,压料板压住产品,模具继续下行,成形推块推动成形凸摸使产品成形,完成一副模具上的多角度折弯,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一种多角度折弯模具新结构开合时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一种多角度折弯模具新结构闭合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一种多角度折弯模具新结构,它包括上模部分和下模部分,上模部分包括上模座1、上垫板2、凸模固定板3、止挡板4、压料板5,下模部分包括下模板6、下垫板7、下模座8,上模座1、上垫板2和凸模固定板3依次固定在一起,止挡板4和压料板5固定在一起后用卸料螺钉装在凸模固定板下端,下模板6、下垫板7和下模座8依次固定在一起,所述上模部分还包括成形推块9,下模部分还包括成形凸模组10、成形凹模组11,成形凸模组10包括成形凸模10a、强力弹簧10b、连接杆10c、固定块10d,成形凹模组11包括气缸11a和成形凹模11b,连接杆10c一端装在固定块10d上,另一端与成形凸模10a连接,强力弹簧10b装在连接杆10c上,气缸11a和成形凹模11b连接在一起。
所述上模座1、上垫板2和凸模固定板3用销钉依次固定。
所述止挡板4和压料板5用销钉固定在一起。
所述下模板6、下垫板7和下模座8用销钉固定在一起。
所述成形凸模10a可以在下模板6内滑动。
所述成形凹模11b可以在下模板6内滑动。
将需成形产品从上道工序放入本发明中定位,在压力机作用下模具向下运行,首先成形凹模11b在气缸11a控制下来到产品成形位置,压料板5压住产品,模具继续下行,成形推块9推动成形凸摸11a使产品成形,压力机上行回退,模具上行,成形凸模10a在强力弹簧10b作用下使成形凸模10a回退,成形凹模11b在气缸11a作用下回退,产品上浮,完成一副模具上的多角度折弯,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隆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隆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46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