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模糊校正功能的摄影镜头以及照相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3743.2 | 申请日: | 2004-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5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富田博之;臼井一利;松本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尼康 |
主分类号: | H04N5/232 | 分类号: | H04N5/23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关兆辉;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模糊 校正 功能 摄影 镜头 以及 照相机 系统 | ||
本申请为2009年9月1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910173456.7的、发明名称为“具有模糊校正功能的摄影镜头以及照相机系统”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以下在先申请的公开内容合并在此,作为参考:
(1)日本专利申请No.2003-279688,于2003年7月25日提交。
(2)日本专利申请No.2003-280097,于2003年7月25日提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被摄物体影像的影像模糊进行校正的摄影镜头以及照相机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因手的抖动等原因导致的被摄物体影像的影像模糊,驱动模糊校正机构对其进行校正的技术已被周知。
在这种现有技术中,首先,具有模糊校正机构(模糊校正光学系统等)和角速度传感器。然后,用该角速度传感器检测出摄影镜头或照相机的振动。摄影镜头根据该角速度确定消除影像模糊所需要的模糊校正机构的位置(以下称“目标驱动位置”),把模糊校正机构控制在该目标驱动位置。
并且,通过把该模糊校正机构从中心位置的位移反馈给模糊校正机构的控制,还可以进行控制把模糊校正机构拉回到中心位置(以下称“中心偏置”)。通过该中心偏置,能够把模糊校正机构拉回到中心附近,从而得以实质性地保证模糊校正机构具有较大的可动范围。
另外,下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是摄像机的影像模糊抑制技术。该摄像机从拍摄图像中检测图像移动信号。然后,摄像机通过插入该图像移动信号,提高图像移动信号的采样比率。摄像机通过把插入后的图像移动信号反馈给快速更新的目标驱动位置,提高模糊校正的防振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申请的特开平10-322585号公报(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申请的特开平10-145662号公报(图1、图3)
[现有技术的问题点]
在现有的模糊校正中,角速度传感器的输出中包含的DC偏移和偏差一直是问题。因此,为了准确地检测被摄物体影像的影像模糊,必须从角速度传感器的输出中除去DC偏移和偏差这种多余的成分。
但是,这些成分随着角速度传感器的温度和使用条件每次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出厂时测定的DC偏移和偏差不能直接使用。所以,在实际摄影时,以往会采用从角速度传感器的输出中分离提取DC偏移和偏差的方法。
即,人手的抖动,2~7Hz左右的频率成分会产生影响。而角速度传感器静止时的输出,大约1Hz以下的频率成分会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使用移动平均或低通滤波,把低频成分从角速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中提取出来,实时地推测DC偏移和偏差。
但是,按照现有的这种方法,标准值会产生种种误差。图12是表示现有的标准值推测的仿真结果的图。图12A是从角速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算出移动平均,求得标准值。通过这种移动平均,标准值中的偏差会产生相位滞后。另外,在标准值中还会残余通过移动平均未能完全平滑化的振动成分。随着把这样含有误差的标准值从角速度传感 器的输出信号中去除,图12B所示的误差就混入了角速度。
图12C所示的粗线,表示含有这种误差的角速度形成的模糊校正结果。虽然手抖动的高频成分减少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模糊校正机构渐渐地偏移了。
由于以上说明的理由,模糊校正的防振性能,取决于如何准确地求得角速度传感器的标准值。
[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问题点]
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相关技术中,把图像移动信号运用于模糊校正。但是,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的控制方式是电影摄像(ム一ビ一撮影)用的技术,在数码相机(電子スチル力メラ)上应用时,具体会产生以下的问题[1][2]。
[1]首先,数码相机在释放前的期间,从显示器显示用的拍摄图像得到图像移动信号。此时的拍摄间隔(比如30帧/秒)比一般的摄像机的拍摄间隔(比如NTSC为60场/秒)长好几倍。即,数码相机中图像移动信号的取样时间间隔较长。把这种时间间隔较长的图像移动信号反馈给目标驱动位置,难以得到充分的防振效果。
[2]并且,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为了配合目标驱动位置的更新间隔,还对图像移动信号进行外延预测,生成插入值。另一方面,数码相机是处理取样时间间隔较长的图像移动信号。因此,准确地外延预测比较困难,会显著地产生不连续的插入误差。该插入误差变成目标驱动位置的控制误差。其结果可能明显地损害防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尼康,未经株式会社尼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37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